天地之大,黎元爲本。

出自 李世民 的《 晉宣帝總論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爲本;邦國之貴,元首爲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
拼音

所属合集

#敬民篇

賞析

晉宣帝,即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其祖司馬懿爲晉宣帝。 《晉宣帝總論》是唐太宗李世民爲《晉書·宣帝紀》所作的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方面的矛盾及特點。在總論開始,唐太宗即提出了“天地之大,黎元爲本;邦國之貴,元首爲先”的觀點。意思是說,天地廣大無所不包,只有百姓纔是國家的根本;國家尊貴無比,君主首佔其先。習近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將兩句化用爲“天地之大,黎元爲先”。 “天地之大,黎元爲本”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爲本的治國思想。對此,他有着深刻體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記載了許多反映唐太宗民本思想的觀點。諸如:“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爲本,人以衣食爲本。”“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政策,百姓安居樂業,一片昇平景象,從而開創了光耀千古的“貞觀之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黎元”:指百姓。
  • “元首”:這裡指君主。

繙譯

詔制說:天地如此廣大,百姓是根本;國家如此尊貴,君主排在最先。治理混亂沒有恒定不變的模式,興盛衰亡有其運勢。

賞析

這段內容雖然簡短,但躰現了對國家治理和君主地位的一些深刻見解。強調天地間百姓的重要地位,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指出君主對於國家的重要性。關於治亂和興亡的觀點,反映出對歷史槼律和發展變化的一種認識。整躰語言簡潔有力,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哲學思考。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