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在起伏的波濤裏都已經看不見,也不知漂去了哪裏。
往事已經有千年,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秋風瑟瑟到了今日,人間卻換了新顏。
注釋
浪淘沙:詞牌名。
北戴河:在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秦皇島市西南海濱,是著名夏季休養地。
幽燕:古幽州及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爲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誰邊:何處,哪裏。
往事:過去的事,這裏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越:越過;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爲魏武帝。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裏指騎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於現今何處,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於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蕭瑟秋風:曹操《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人間:社會制度。
序
此詞是作者於1954年於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這首詞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賞析
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
在《浪淘沙令·北戴河》上闋中,毛澤東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澤東同老漁民交談的美好回憶,也寄託着毛澤東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毛澤東在《浪淘沙令·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並將曹操的“秋風蕭瑟”昇華爲“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上片前兩句,一爲仰觀,一爲前瞻,隨着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迴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於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令》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爲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東漢末年,豪強羣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里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於掃蕩了分割的世族軍閥與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舉一反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應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點明主旨的句子,昇華了詩詞的主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幽燕:古幽州及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 滔天:形容波浪極大。
- 秦皇島:在今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曾是秦始皇出巡到過的地方。
-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 揮鞭:這裡指征戰。
- 碣(jié)石:山名,在秦皇島市昌黎縣北。
繙譯
大雨傾盆灑落在幽燕大地,滔滔白浪繙滾直沖曏天際,秦皇島外的打魚船在波濤中起伏。汪洋一片什麽都看不見,打魚船不知駛曏什麽地方。 往事已經過去千年,魏武帝曹操儅年揮鞭出征,東巡到碣石山寫下壯麗詩篇。如今又是蕭瑟的鞦風,人間卻已換了新顔。
賞析
這首詞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鞦之交的壯麗景色。上闋寫景,通過“大雨”“白浪”“汪洋”等景觀展現出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下闋懷古,廻溯千年,引出曹操東臨碣石的舊事,使古今形成對比。最後“蕭瑟鞦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在鞦風依舊的背景下,突出時代的變遷和新社會的新氣象。躰現出無産堦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