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

出自 桓寬 的《 鹽鐵論-憂邊第十二
大夫曰:“文學言:‘天下不平,庶國不寧,明王之憂也。’故王者之於天下,猶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謂之不樂。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國家有難而不憂,非忠臣也。夫守節死難者,人臣之職也;衣食飢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遠勞於外,人主爲之夙夜不寧,羣臣盡力畢議,冊滋國用。故少府丞令請建酒榷,以贍邊,給戰士,拯民於難也。爲人父兄者,豈可以已乎!內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猶未足,今又欲罷諸用,減奉邊之費,未可爲慈父賢兄也。” 文學曰:“周之季末,天子微弱,諸侯力政,故國君不安,謀臣奔馳。何者?敵國衆而社稷危也。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統,陛下優遊巖廊,覽羣臣極言至論,內詠雅、頌,外鳴和鑾,純德粲然,並於唐、虞,功烈流於子孫。夫蠻、貊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煩慮,而有戰國之憂哉?若陛下不棄,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內向,款塞自至,然後以爲胡制於外臣,即匈奴沒齒不食其所用矣。” 大夫曰:“聖主思中國之未寧,北邊之未安,使故廷尉評等問人間所疾苦。拯恤貧賤,周贍不足。羣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內者,未得其紀,故問諸生。諸生議不幹天則入淵,乃欲以閭里之治,而況國家之大事,亦不幾矣!發於畎畝,出於窮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與言也。” 文學曰:“夫欲安民富國之道,在於反本,本立而道生。順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勞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無本以統之,雖竭精神,盡思慮,無益於治。欲安之適足以危之,欲救之適足以敗之。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於論者難於言治,道不同者,不相與謀。’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學之言,不可用也。” 大夫曰:“吾聞爲人臣者盡忠以順職,爲人子者致孝以承業。君有非,則臣覆蓋之。父有非,則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變君之政,父沒,則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譏毀泉臺,爲其隳先祖之所爲,而揚君父之惡也。今鹽、鐵、均輸,所從來久矣,而欲罷之,得無害先帝之功,而妨聖主之德乎?有司倚於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於文學之謀也。” 文學曰:“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故聖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魯定公序昭穆,順祖禰,昭公廢卿士,以省事節用,不可謂變祖之所爲,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緒,趙高增累秦法以廣威,而未可謂忠臣孝子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天下篇

《鹽鐵論》是西漢的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憂邊:擔憂邊境之事。
  • 桓寬:人名,西漢後期散文家。
  • 庶國:諸多諸侯國。「庶」(shù)。
  • 不寧:不安寧,不安心。
  • 守節死難:堅守節操,爲正義而死。
  • 衣食飢寒:讓人有衣穿有飯吃,不受飢寒之苦。
  • 少府丞令:官職名稱。
  • 酒榷:酒類專賣。「榷」(què)。
  • 巖廊:高峻的廊廡。
  • 極言至論:盡情直言和深刻的議論。
  • 雅、頌:《詩經》中的兩個部分。
  • 和鑾:古代車上的鈴鐺。
  • 蠻、貊: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貊」(mò)。
  • 款塞:叩塞門,指外族前來通好。
  • 安宇內:使天下安寧。
  • 畎畝:田間,田地。「畎」(quǎn)。
  • 窮巷:僻陋的小巷。
  • 反本:迴歸根本。
  • 春秋:中國古代儒家典籍之一。
  • 泉臺:臺名。
  • :毀壞。「隳」(huī)。
  • 魯定公:春秋時期魯國國君。
  •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規定的宗廟次序。
  • 祖禰:祖父和父親。在宗廟中,祖稱「祖」,父稱「禰」。
  • 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翻譯

大夫說:「文學說:『天下不太平,諸多諸侯國不安寧,這是聖明君主所擔憂的。』所以君王對於天下,就如同在一個房間裏,有一個人不能得其所哉,就說是不快樂。所以民衆沉溺於苦難而不拯救,不是仁惠的君主。國家有災難而不憂慮,不是忠誠的臣子。堅守節操、爲正義而死是臣子的職責;讓人衣食無憂、不受飢寒是慈愛父親的做法。現在子弟在遠方勞累於外,君主因此日夜不安,羣臣竭盡全力進行商議,增加國家的財用。所以少府丞令請求實行酒類專賣,以資助邊境,供給戰士,拯救民衆於苦難之中。作爲人父人兄,難道能停止嗎!在國內省察衣食用來撫卹在外的人,還顯不足,現在又想停止各種用度,減少供給邊境的費用,不能算是慈愛的父親和賢德的兄長。」 文學說:「周朝末期,天子勢力微弱,諸侯用實力爭奪政權,所以各諸侯國君主不安寧,謀臣四處奔走。爲什麼呢?是因爲敵國衆多而國家危亡。現在九州成爲同一區域,天下一統,陛下悠閒地在高峻廊廡間,聆聽羣臣盡情直言和深刻的議論,在宮內吟詠《雅》《頌》,宮外車馬鈴響,純粹的德行燦爛顯著,可與唐堯、虞舜相比,功績流傳給子孫。那些邊疆少數民族,不毛之地,哪裏值得煩憂,哪裏會有戰國時那樣的憂慮呢?如果陛下不嫌棄,加以仁德,施行恩惠,北方少數民族必定會歸順,前來通好,然後利用外族在外部制約,即便匈奴到死也不會享用他們可用之物。」 大夫說:「聖明的君主思考國家沒有安寧,北邊沒有安定,派原來的廷尉評等人詢問民間疾苦。拯救撫卹貧賤之人,賙濟不足的。羣臣宣揚聖明君主的德行,使天下安寧,還沒有條理,所以詢問各位儒生。各位儒生的議論不是上達於天就是下陷於地,竟然想用鄉里的辦法,來應對國家大事,也相差無幾了!這些儒生來自田間,出自僻陋小巷,不知道冰水的寒冷,就像酒醉後剛剛醒來,實在不足以與他們交談。」 文學說:「想要使民衆安定、國家富裕的辦法,在於迴歸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之道就產生了。順應上天的道理,根據土地的利益,不用費力就能成功。如果不修養根源而致力於支流,沒有根本來統籌,即便竭盡精神,絞盡腦汁,對治國也沒有益處。想要使國家安定卻恰恰會使國家危險,想要拯救國家卻恰恰會使國家失敗。治理動亂的關鍵,在於分清本末,不用勞心費神治國之道就可獲取。孔子說:『不通曉言論道理的人難以和他談論治國,方法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現在公卿有一定的想法,所以儒生的言論,不可採用。」 大夫說:「我聽說作爲臣子要盡忠心來順應職責,作爲兒子要盡孝道來承接家業。君主有不對的地方,臣子要掩蓋。父親有不對的地方,兒子要隱匿逃避。所以君主去世,臣子不改變君主的政令,父親去世,兒子不改變父親的主張。《春秋》譏諷毀壞泉臺,是因爲那毀壞了祖先所做的,張揚了君主

桓寬

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漢代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爲郎,後官至廬江太守丞。 其知識廣博,善爲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