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三子追隨,文筆崢嶸,相如上林。正遥山雨過,嵐光湧翠,平湖風起,天氣行金。老我何堪,頽然於上,得共停舟賞此音。髙歌罷,似千山月冷,萬壑龍吟。
玻瓈莫厭桮深。儘塵土、機關苦用心。對湖山如此,安能不醉,交親知己,何處重尋。慷慨中流,闌干拍徧,離合悲歡一古今。明朝去,向滕王閣上,暮兩孤斟。
拼音

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1][2]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爲商君,故稱之爲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爲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