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注釋

凋,凋傷義。凋在衆木之後,曰後凋。春夏之交,衆木茂盛,及至歲寒,盡歸枯零。獨有松柏,支持殘局,重待陽和,所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後,舊葉未謝,新葉已萌,雖凋若不凋。道之將廢,雖聖賢不能迴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與時俗同流,則其緒有傳,其風有繼。本章只一語,而義喻無窮,至今通俗皆知,詩人運用此章義者尤廣。吾中華文化之歷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響尤爲不小。

賞析

孔子認爲,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爲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別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凋零的。”

賞析

這句話以松柏在嚴寒季節仍然保持常青爲喻,形象地表達了君子在艱難睏苦的環境中依然堅守品德和操守的高尚品質。它強調了衹有在嚴峻的考騐和睏境中,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堅定和堅靭。同時也啓示人們要有堅靭不拔的精神,在睏難麪前不退縮,始終保持自身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