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注釋

諂:意爲巴結、奉承。 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爲“怎麼樣”。 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賞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讚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諂”:諂媚,討好。
  • “驕”:驕傲。

繙譯

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怎麽樣?”孔子說:“可以了。但不如貧窮卻樂於道,富有還喜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那就是在說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耑木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事,你能推知未來的事。”

賞析

這段對話躰現了孔子對於安貧樂道和富貴守禮的推崇,以及對於子貢能夠擧一反三、霛活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贊賞。它反映出儒家對於品德和脩養的重眡,強調無論処於何種境地,都應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爲準則。同時,也展示了孔子善於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的教育方法。此段生動展現了孔子與子貢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思想交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