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覲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觀看著鴻雁和麋鹿,問道:「賢人對此也感受到快樂嗎?」
孟子答道:「衹有賢人纔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眞正感受到)快樂的。《詩經·大雅·靈臺》篇道:『文王規劃築靈臺,基址方位細安排。百姓踊躍來建造,靈臺很快就造好。文王勸説不要急,百姓幹活更積極。文王巡遊到靈囿,母鹿自在樂悠悠。母鹿肥美光澤好,白鳥熠熠振羽毛。文王遊觀到靈沼,魚兒滿池喜跳躍。』文王用民眾的勞力建高臺挖深池,然而民眾樂意去做,稱這箇臺叫靈臺,稱這箇池叫靈沼,還欣喜園囿中有這麽多的麋鹿魚鱉。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感受到這種快樂。《尙書·湯誓》篇有這樣的話:『這箇太陽什麽時候滅亡?我們要跟你同歸於盡!』民眾想跟他拼命,夏桀縱然有高臺美池,奇禽異獸,難道能够獨自享受這種快樂嗎?」
注釋
沼:大的水洼,相當於池塘、水池。
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臺》,寫周文王興建靈臺、靈囿、靈沼而庶民相助的盛況。
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子來:像兒子爲父母效勞那樣來幫忙。
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
攸:同「所」。
濯濯(zhuó zhuó):肥碩而有光澤的樣子。
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於(wū):語氣詞,表示嘆美。
牣(rèn):盈滿。
時日:這箇太陽,指夏桀;時,這。
害(hé):何,何時。
喪:毁滅。
予及女(rǔ):我和你;女,通「汝」。《湯誓》是《尙書》中的一篇,記載的是商湯討伐夏桀時的誓師詞。
賞析
像周文王一樣與民同樂的君王,老百姓就喜愛。像夏桀一樣專制獨裁的君王,老百姓恨不得他馬上死掉。歷史上貪婪殘暴的君主,不顧人民死活,搞得民怨鼎沸,幾乎沒有一個有好結局,也沒有一個得到了真正舒心的快樂。這些都證實了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正確性。
「孟子言文王雖用民力,而民反歡樂之,既加以美名,而又樂其所有。蓋由文王能愛其民,故民樂其樂,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
「桀嘗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時亡乎?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沼(zhǎo):水池。
- 鴻鴈:「鴻」指大雁,「鴈」同「雁」。
- 麋(mí)鹿:一種哺乳動物,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也稱「四不像」。
- 經始:開始規劃營造。
- 靈臺:臺名。
- 攻:建造。
- 亟(jí):急。
- 囿(yòu):古代帝王養禽獸的園林。
- 麀(yōu)鹿:母鹿。
- 濯濯(zhuó zhuó):肥壯的樣子。
- 鶴鶴:潔白的樣子。
- 牣(rèn):滿。
翻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看着鴻雁和麋鹿,說:「賢能的人也以此爲樂嗎?」 孟子回答道:「只有賢能的人才能享受這種快樂,不賢能的人即使有這些東西,也不會感到快樂。《詩經》上說:『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幹,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着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君王在那園林中,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淨。君王在那池塘邊,滿塘魚兒跳歡騰。』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臺深池,可是百姓卻高高興興,把那個臺叫作靈臺,把那個池叫作靈池,爲他能享有麋鹿魚鱉而高興。古代的賢君能與百姓共同歡樂,所以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湯誓》中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情願和你一起滅亡!』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即使他有高臺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闡述了統治者與百姓同樂的重要性。孟子以文王造靈臺靈沼爲例,說明當統治者能夠與民同樂,依靠民力進行建設時,百姓會心甘情願地參與,並且共同享受成果。相反,如夏桀一般的暴君,百姓則恨不得與其同歸於盡,即便有再好的物質享受,也無法真正獲得快樂。這段文字強調了民本思想,警示統治者要關注百姓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與民同樂,才能實現真正的統治穩固和社會和諧。同時,文中引用《詩經》和《湯誓》的內容,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