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樂於聽取您的指教。”
孟子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嗎?”
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問:)“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說:“廚房裏有肥嫩的肉,馬棚裏有膘肥體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如同率領着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爲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卻避免不了(這種如同)率領野獸來吃人的結局,這又怎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過:‘最初製作出陪葬用的土偶、木俑的人,應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爲土偶、木俑做得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這樣尚且不可以,那讓老百姓飢餓而死的人(父母官),該如何對待呢?
注釋
願安:樂意。
梃(tǐng):木棍。刃:刀。
率:放任。
且人惡(wù)之: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惡:討厭,憎恨。
惡(wū):古同“烏”,疑問副詞,何。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指最初來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爲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賞析
孟子認爲,執政者自己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羣衆卻在挨餓受凍,是極大的犯罪。孟子通過同類比,反相比較,得出之所以會出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現象,是因爲像梁惠王一樣的統治者不作爲,不施善政。
“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
“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爲人以爲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飢而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