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衆。” “臣請爲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國的莊暴來見孟子,說:“大王接見我,告訴我他喜愛音樂,我不知該怎樣回答他。”接着又問:“喜歡音樂好不好呢?”孟子說:“齊王如果喜愛音樂,那麼齊國也應該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後來的某一天,孟子被齊王接見,問(齊王)道:“大王曾對莊暴說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 齊王(不好意思地)變了臉色,說:“我不是喜愛古代先王的音樂,只是喜愛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此喜好音樂,那麼齊國該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流行的音樂與先王的音樂也是相通的呀。” 齊宣王說:“能否給我解釋一下原因?” 孟子問:“一個人獨自欣賞音樂的快樂,和與大家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相比,哪一種更快樂呢?” 齊宣王說:“不如與衆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孟子又問:“與很少的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和與很多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相比,哪一種更爲快樂呀?” 齊宣王說:“不如與很多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孟子說:“就讓我爲您談談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吧。假設現在大王演奏音樂,老百姓聽到大王的鐘、鼓、管、籥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都頭疼地皺着鼻子互相議論說:‘我們大王喜歡演奏音樂,爲什麼讓我們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分開,妻兒離散。’假設大王在這裏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到飄揚的旗幟威武雄壯,都頭疼地皺着鼻子互相議論說:‘我們大王喜歡打獵,怎麼能讓我們到了痛苦至極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分開,妻兒離散。’這沒有別的原因,就在於不能跟老百姓一起快樂。假設現在大王在這裏奏樂,百姓聽到鐘鼓的聲音、簫笛的曲調,都歡欣鼓舞,喜形於色,互相議論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什麼疾病吧,不然怎麼能奏樂呢?’假設現在大王在這裏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馬的聲音,看到旗幟的華美,都歡欣鼓舞,喜形於色,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大概沒什麼疾病吧,不然怎麼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緣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樂,那就能稱王於天下了。”

注釋

莊暴:齊臣。 王:指齊宣王。見於王:進見於王前。 直:不過。 管:笙。籥(yuè):簫。 舉:皆。疾首:因憂愁而頭痛。蹙頞(cù è):皺眉頭,表現憂愁的情狀。 田:與“畋”同,打獵。 羽旄(máo):指裝飾着羽(鳥羽毛)旄(旄牛尾)的旌旗。

賞析

先是,齊國臣子莊暴與孟子交談,引出本部分議題: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係。後來,孟子拜見齊王時告訴齊王,關鍵是要“與民同樂”。如果,齊王聽音樂、打獵時,百姓都感到頭疼,說明齊王沒有“與民同樂”。反之,如果齊王聽音樂、打獵時,百姓都很高興,說明齊王“與民同樂”。要與民同樂,就要推行仁政,讓人民樂居安業,因爲老百姓富足安寧,纔會想到娛樂,纔會有與民同樂的機會。所以,孟子的最終答案還是“推行仁政”。 “與民同樂者,推好樂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民歸之矣,所謂齊其庶幾者如此。”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