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爲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爲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爲阱於國中。民以爲大,不亦宜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宣王問道:“聽說周文王的園林佔地七十里見方,有這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古書上是有這樣的記載。” 齊宣王說:“竟然有這麼大?” 孟子說:“老百姓還認爲它小呢。” 齊宣王說:“我的園林僅四十里見方,老百姓還認爲太大了,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七十里見方,砍柴割草的,捉野雞逮野兔的,都可自由出入。與老百姓共同使用,老百姓以爲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嗎?我剛到齊國的邊境,先問清楚有什麼禁令,纔敢進入齊國。我聽說齊國國都近郊有園林四十里見方,誰要是殺了那裏的麋鹿就等於犯了殺人之罪。這就等於在國土上設置了一個四十里見方的大陷阱。老百姓認爲它太大,不也是應該的嗎?”

注釋

傳:古詩記。 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 雉:野雞。雉兔者:獵取雉、兔的人。 關:境界上的門。郊關:齊國四境之郊皆有關。

賞析

周文王的狩獵場雖然大,但是割草打柴的可以去,打鳥捕獸的也可以去,所以百姓反而認爲文王的狩獵場太小了。齊宣王的狩獵場雖然比文王的小,卻被宣王獨佔,百姓如果捕殺了裏面的禽獸,就等於犯了殺人之罪,那麼,宣王的狩獵場實際成了老百姓巨大的陷阱。所以,百姓認爲宣王的狩獵場太大了。孟子因此認爲,君主佔有過多財富,窮奢極欲,民衆當然反感;只有與民同樂,才能深得民心。 “囿者,蕃育鳥獸之所。古者四時之田,皆於農隙以講武事,然不欲馳騖於稼穡場圃之中,故度閒曠之地以爲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 “禮:入國而問禁。國外百里爲郊,郊外有關。阱,坎地以陷獸者,言陷民於死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