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些事嗎? 孟子答道:“歷史記載中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臣下弒殺他的君王,行嗎?” 孟子說:“破壞仁的叫做賊,破壞義的叫做殘。既害仁又害義的叫做獨夫民賊。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獨夫民賊紂,沒聽說他是弒君。”

注釋

放:流放。 賊:害。殘:傷。賊仁者:兇暴淫虐,絕滅人性。賊義者:顛倒是非,喪失理性。 一夫:失掉人民同情的孤立者。

賞析

商湯放逐夏桀,武王是作爲臣子而討伐商紂王的,這按中國傳統都叫“弒君”,叫“犯上作亂”,甚至連孔子也這麼看。他在評價稱頌舜帝的《韶》樂和歌頌武王的《武》樂時就曾說,《韶》“盡善盡美”,《武》“盡美”未“盡善”。舜帝當天子是受禪,武王當天子是“弒君”的結果,所以孔子才認爲《武》樂的內容不好。 在這個問題上,孔孟至少有兩大不同:一、孔孟雖然都講“仁政”,也都講君臣父子的倫常關係,即“禮”,但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孔子常犯糊塗,拘於“禮”而不顧“仁”;孟子思想更明確,認爲“仁”纔是“禮”的核心,君臣之“禮”如果違反了“仁”,要他何用呢?所以孟子反覆講,“民貴君輕”,國君不稱職,可以廢了另立,如果天子是暴君,可以殺,不叫“弒”。顯然,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先進。 孔孟性格也有不同。孔子較拘謹保守,孟子有反叛性格。比如孟子說人家國君“望之不似人君”,並說要“藐視”國君,還說如果“我得志”當了國君將如何如何,認爲自己肯定比國君們當得好。孔子身上貴族思想家的色彩很濃,孟子身上雖然也有貴族色彩,但也有相當濃厚的平民色彩。正因爲孟子的這些特點,所以很多統治者並不喜歡他。直到唐代,經過韓愈的大力推崇,孟子才成爲“亞聖”。甚至到了明代,還發生過孟子牌位被朱元璋趕出孔廟的事。 “害仁者,兇暴淫虐,滅絕天理,故謂之賊。害義者,顛倒錯亂,傷敗彝倫,故謂之殘。一夫,言衆叛親離,不復以爲君也。” “蓋四海歸之,則爲天子;天下叛之,則爲獨夫。所以深警齊王,垂戒後世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商朝的開國君主。
  • :夏朝最後的君主。
  • 武王: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
  • (shì):古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

翻譯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有這樣的事嗎?」孟子回答說:「在記載上有這樣的事。」齊宣王說:「作臣子的殺掉他的君王,可以嗎?」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的人叫做『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沒聽說臣子殺君啊。」

賞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孟子對於君主與仁義道德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他強調君主若背離仁義道德,就不再值得被絕對尊崇,甚至可以被推翻。孟子在這裏通過對詞彙的精確界定和區分,如「賊」「殘」「一夫」等,鮮明地表達了他的觀點,即正義的行動不應被簡單地視爲「臣弒其君」,而應根據行爲的本質和道德內涵來評判。這種觀點在當時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和進步性,也對後世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提醒人們關注權力的合法性和道德基礎,不能盲目地接受和服從權威。同時,也反映出孟子對於仁政和道德準則的堅定推崇。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