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國攻打燕國,打了勝仗。齊宣王問孟子:“有人勸我佔領燕國,有人勸我不要佔領。萬乘的大國去打另一萬乘的大國,五十天就拿了下來,單單依靠人力是不能取得這樣的勝利。不佔領的話,上天一定會降下禍災的,你說說佔領下來會怎樣呢?” 呢?” 孟子回答說:“佔領之後如果燕國的老百姓高興,就佔領它。古代有人這樣做,周武王就是。佔領之後如果燕國老百姓不高興,就別佔領。古代也有人這樣做,周文王就是這樣。萬乘的大國去攻打萬乘的大國,老百姓提着籃子帶着水壺把食物和水放在路邊去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還有別的原因嗎?是爲了避免水深火熱的處境呀。如果水更深了,火更熱了,老百姓也就只能指望別人來營救了。”

注釋

武王是也:指周武王佔領殷地,誅紂王而享有天下。 文王是也:據說,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臣服於商。 簞(dān):盛食物的竹器。 水火:比喻害民的虐政。 運:迴轉。

賞析

齊宣王五年,燕王噲把國君之位讓給相國子之,燕人不服,而發生內亂,齊宣王趁機派兵打敗了燕國。雖然同爲有上萬輛戰車的大國,但齊國僅用短短五十天的時間,便打敗了燕國。齊王認爲這是天意,有了佔領燕國的想法,想問問孟子可以不可以。 孟子認爲,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齊國取勝,是因爲客觀上順應了燕民之心。孟子正反舉例闡述了自己的理由,說打敗紂王的周武王,是因爲老百姓高興才佔領了商紂的領地。打敗而不佔領的,單看看服侍殷商時的周文王就好了。那麼可想而知,齊國攻打燕國,燕國百姓之所以用酒飯來迎接齊軍,只不過是想逃避水深火熱的苦日子罷了。如果齊軍打敗以後,讓燕國百姓,生活得日子更苦,燕民就會不高興,齊國軍隊被趕出燕國也是遲早的問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獲得民心,纔是談佔領一個國家,改變一個朝代的關鍵所在。 可見,孟子並非一味反對戰爭,只要是正義的,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的戰爭,他也是支持的。 “按:《史記》,燕王噲讓國於其相子之,而國大亂。齊因伐之。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遂大勝燕。” “商紂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紂而有天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萬乘(shèng)之國:乘,車輛。萬乘之國指國力強大的國家。
  • 五旬:五十天。
  • 簞(dān)食壺漿:用簞裝着食物,用壺盛着漿湯。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翻譯

齊國攻打燕國,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併燕國,有人勸我吞併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吞併它,上天一定會降下災禍。吞併它,怎麼樣呢?」 孟子回答說:「如果吞併燕國而燕國的百姓高興,那就吞併它。古代有人這樣做過,周武王就是這樣。如果吞併燕國而燕國的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吞併它。古代也有人這樣做過,周文王就是這樣。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百姓們用簞裝着食物,用壺盛着漿湯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只是想擺脫水深火熱的苦難日子罷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熱,那不過是換個主子,他們的苦難日子還是一樣罷了。」

賞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認爲,一個國家是否應該佔領另一國家,關鍵在於當地百姓的態度。如果佔領能讓百姓脫離苦難,得到幸福,那麼這樣的佔領是可以的;反之,如果佔領會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那麼就不應該進行佔領。文中以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爲例,強調了統治者應該以百姓的利益爲重。同時,孟子通過「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的描述,生動地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暴政的反抗,警示統治者要關注民生,否則將失去民心。這段對話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文關懷。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