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理。古代的君王有憐恤別人的心,這纔有憐恤別人的政治。用憐恤別人的心去實行憐恤別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弄東西那樣簡單。所以說人們都有憐恤別人的心理,譬如說,現在有人忽然看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裏去,都有驚駭、同情的心情,這並不是爲了和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爲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爲厭惡那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的。 “由此看來,沒有惻隱之心,不算人;沒有羞恥之心,不算人;沒有辭讓之心,不算人;沒有是非之心,不算人。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辭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如同他有四肢。有這四種萌芽而自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殘害自己的人;說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殘害君王的人。凡是有這四種萌芽在身上的人,就該懂得把它們都擴充起來,就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流出。如果能夠擴充它們,就足以安撫天下;如果不能擴充它們,那就連父母都侍奉不了。”

注釋

怵惕(chù tì):恐懼。惻隱:哀痛。 內交:交結,交好。內,同“納”。孺(rú)子:幼童。 然:“燃”的本字。 保四海:保有天下之民而爲君王。

賞析

本章的中心意思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把“人”分爲“先王”和一般人,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論證“先王”有“不忍之心”,用了根據結果推定原因的方法。論證一般人有“不忍之心”,用了假設例證法。 孟子主張性善說,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孟子推論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道德心理是與生俱來的。人既具有良知,在道德修養中就可更具有自覺性,而不至於渾渾噩噩或自暴自棄。並認爲,如把它們發揚光大就可以做聖王,反之就連侍奉父母都不行——連一個人都算不上。 儒家認爲,“人之初,性本善”,又認爲人人都可以做堯舜。孟子這段話,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思想。“性善”是孟子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理解其人其書意義重大。 “天地以生物爲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 “此章所論人之性情,心之體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如此。學者於此,反求默識而擴充之,則天之所以與我者,可以無不盡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

翻譯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古代聖王由於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所以纔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是因爲,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裏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恐憐憫的心理。這不是因爲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爲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爲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的。由此看來,沒有憐憫體恤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推辭謙讓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善惡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憐憫體恤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之心是義的發端;推辭謙讓之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善惡之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爲不行的人,是自己殘害自己;認爲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殘害君主的人。凡是自身保有這四種發端的人,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就好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仁、義、禮、智的開端,這是人性本善的體現。孟子通過「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的生動例子來說明這種天生的同情心。他進一步闡述四端對於做人以及治理天下的重要意義,要擴充和培養這些善端,有了它們便可能有偉大的成就,否則連最基本的孝道都難以做到。此段體現了孟子性善論的核心思想,對後世道德觀念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