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爲不豫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先生似乎有點不太高興。從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不埋怨天,不責怪人。’”
孟子說:“那時是那個時候,現在是這個時候。每過五百年一定有聖王出現,那時一定有聞名於世的賢人。從周代以來,七百多年了。按年數算來,已經超過了五百;按照時勢來考察,也該出現了。看來上天還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注釋
不豫:不快。豫,悅,高興。
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指責,責怪。
名世者:聞名於世的人。這裏指德高望重,可以輔佐君王實現王道的人。
賞析
從這裏可以看出,孟子的抱負,和他所認定的“仁政”的偉力。
孟子認爲,從周武王以來有七百多年了,論年數超過了五百年了,論時勢則是出聖君賢臣的時候。他說:“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是何等偉大的抱負,何等英雄的氣概!
儒者濟世利人,力挽狂瀾的抱負與自信,其時代的責任感,讓人肅然起敬。
“自堯舜至湯,自湯至文武,皆五百餘年而聖人出。名世,謂其人德業聞望,可名於一世者,爲之輔佐。若皋陶、稷、契、伊尹、萊朱、太公望、散宜生之屬。”
“周,謂文武之間。數,謂五百年之期。時,謂亂極思治可以有爲之日。於是而不得一有所爲,此孟子所以不能無不豫也。”
“言當此之時,而使我不遇於齊,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具又在我,我何爲不豫哉?然則孟子雖若有不豫然者,而實未嘗不豫也。蓋聖賢憂世之志,樂天之誠,有並行而不悖者,於此見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充虞:孟子的學生。
- 豫:愉快。
- 名世:聞名於世。
繙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高興的樣子。從前我聽老師您說過:‘君子不埋怨天,不責怪人。’”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每五百年必定會有聖王出現,這期間必定會有聞名於世的賢才。從周代以來,已經七百多年了。按年數說已經超過了,按儅時的情況來考察,是可以出現聖王和賢才了。大概上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吧;如果想讓天下太平,在儅今這個時代,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爲什麽不高興呢?”
賞析
這段文字展現了孟子的氣度和自信。他認爲時代在變化,雖然儅前侷勢未達理想狀態,但他堅信自己對於平治天下有著獨特的使命和責任。他對歷史槼律有著清晰的認識,同時對自己充滿信心,這種胸懷和氣魄令人欽珮。他在麪對學生的疑問時,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既躰現了他作爲老師的真誠,也反映出他對人生和社會有著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