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爲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陳代(對孟子)說:“不去謁見諸侯,好像有些過分拘泥小節似的。現在您去見一見,從大處說可以行仁政使天下歸服,從小處說可以成就霸者的事業。何況《志》上說:‘委曲一尺可以伸張八尺’,好像是值得去做的。” 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誤)用旌旗召喚管獵場的小吏(當用皮冠招之),小吏不來,齊景公要殺他。有志之士不怕棄屍溝壑,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孔子稱讚他什麼?就是稱讚他這一點:不是用召喚他的禮數的召喚,他就不去。假如不等待人家的召喚就去,那算什麼?況且所謂委曲一尺而伸張八尺,這是根據功利來說的。如果以功利爲根據,那麼,委曲八尺伸張一尺而有利,也可以做嗎?從前趙簡子命令王良爲他的寵幸小臣奚駕車,一整天都沒有獵獲一隻禽獸。小臣奚回去稟告說:‘王良是個拙劣的駕車人。’有人把這話告訴王良。王良說:‘請讓我再來一次。’奚勉強同意了,一個上午就獵獲了十隻禽獸。小臣奚回去稟告說:‘王良是個很能幹的駕車人。’趙簡子說:‘我讓他專門爲你駕車。’就跟王良說。王良不同意,說:‘我爲他規規矩矩駕車,一整天打不着一隻;爲他不守規矩駕車,一個上午就打到了十隻。《詩經》說:“跑起車來中規矩,發出的箭就能射中。”我不習慣爲小人駕車,請允許我推辭。’駕車人尚且羞於跟壞射手合作;合作而獵獲禽獸,即使是堆積如山,也不願幹了。假如委曲真理而跟從諸侯,那又算什麼?再說,你的說法也不對呀,背棄自己主張(變得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去改正別人(讓別人變得正直)的。”

注釋

陳代:孟子弟子。 小:小節。 枉尺而直尋:屈一尺可得伸直八尺;尋,八尺。意思是小有所屈必大有收穫。 招虞人以旌:古代君王有所召喚,視所召喚者的身份地位出示相應的信物,旌是召喚大夫所用,召喚虞人該用皮冠。虞人,守苑囿的吏。 趙簡子:晉國正卿趙鞅。王良:春秋末年善於駕車的人。奚:人名。 範:法度。 詭遇:指不依法度駕馭。 舍矢:發箭。如:而。破:破的,指射中獵物。引詩見《詩經·小雅·車攻》。 比:合作。

賞析

學生陳代勸老師孟子去拜見君王,尋求發展,以成就王業霸業。孟子不同意,他講了兩個道理。一是,齊景公召“虞人”不以禮;即使有“不至,將殺之”的威脅,“虞人”也不去。連“虞人”都要禮遇才肯應召,我孟子怎能隨便出山呢?二是,王良雖只是個車伕,尚且不與小人奚合作,我孟子怎能與那些不像樣子的諸侯合作呢? 孟子通過生動的比喻,說明要推行自己的政治學說,不能喪失原則,投君主之所好。這就是:己不正,不能正人。 “志士固窮,常念死無棺槨,棄溝壑而不恨;勇士輕生,常念戰鬥而死,喪其首而不顧也。此二句,乃孔子嘆美虞人之言。夫虞人招之不以其物,尚守死而不往,況君子豈可不待其招而自往見之邪?此以上告之以不可往見之意。” “或曰:‘居今之世,出處去就不必中節,欲其中節,則道不得行矣。’”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