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爲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載質,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爲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願爲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周霄問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嗎?” 孟子說:“做官。《傳》說:‘孔子三個月沒有君主任用他,就會憂心忡忡而不安,離開一個國家一定帶着備用的(去下一個國家)見面禮。’公明儀說:‘古代的人,三個月沒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 (周霄說:)“三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這)不是求官太迫切了嗎?” 孟子說:“士人失去官位,就好比諸侯失掉了國家。《禮》說:‘諸侯親自耕種藉田,來供給祭品;夫人親自養蠶繅絲,來供給祭服。牲畜不肥壯,穀物不乾淨,祭服不具備,就不敢祭祀。士如果沒有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牲畜、祭器、祭服不具備,不敢祭祀,那也就不敢辦宴會,這還不該去安慰他嗎?” (周霄說:)“離開一個國家一定帶着備用的見面禮,這又是爲什麼?” 孟子說:“士人做官,就好比農夫耕田;農夫難道因爲離開一個國家就扔掉他的農具(耒和耜)嗎?” 周霄說:“魏國也是一個有官可做的國家,我卻不曾聽說做官要這麼着急的。做官既然是這麼急迫的事,君子卻不輕易做官,爲什麼?” 孟子說:“男孩子,一出生,(父母)便希望爲他找到妻室,女孩子,一出生,(父母)便希望爲她找到婆家,父母親的這種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沒有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言語,就鑽牆洞、扒牆縫互相窺視,爬牆相會,那麼,父母和其他人就都會看不起他。古代的人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厭惡不從正道找官做。不從正道去做官的,跟鑽牆洞、扒牆縫是一樣的。”

注釋

周霄:魏國人。 皇皇:形容心不安的樣子。質:通“贄”,指見面禮。 助:即“藉”,指藉田,天子和諸侯都有藉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粢(zī)盛(chéng):祭品,指盛在祭器裏的黍稷。 夫人:指諸侯的正妻。繅(sāo):抽繭出絲。 犧牲:爲祭祀所殺的牲畜。 晉國:指魏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國,系由晉國分出,稱爲“三晉”,故魏國自稱爲晉。

賞析

本章論君子出仕之道。孟子認爲,古來君子皆欲求仕,就像男子要娶妻,女子要出嫁一樣,十分自然。但是,如出仕“不由其道”,就像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相媾和一樣,君子再想出仕,也不會去這麼做。道理就是,做什麼都要光明正大去做。 “霄意以孟子不見諸侯爲難仕,故先問古之君子仕否,然後言此以風切之也。男以女爲室,女以男爲家。妁,亦媒也。言爲父母者,非不願其男女之有室家,而亦惡其不由道。蓋君子雖不潔身以亂倫,而亦不殉利而忘義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