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迴應,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凡是行爲有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順他。《詩經》上說:‘永遠配合天的命令,自己尋求盛多的福。’”
注釋
言:語助詞。
引詩見《詩經·大雅·文王》篇。
賞析
本章體現了儒家的內省功夫。愛別人人家卻不親近我,管別人人家卻不服我管,禮遇別人人家卻不搭理我,在這種情況下,就得自己反問自己做得好嗎?不管做什麼事,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都要反躬自問。只有自己真正端正了,天下人才會順服。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種修養方法有其片面性,一味內省,也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
“反求諸己,謂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則其自治益詳,而身無不正矣。天下歸之,極言其效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愛人:關愛他人。
- 親:親近。
- 治人:管理他人。
- 禮人:對人以禮相待。
翻譯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足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夠;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迴應,那就應反問自己的恭敬是否足夠。凡是行爲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爲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附。《詩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福分。』」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當我們與人相處或做事遇到問題時,不應一味埋怨他人或外在因素,而是要首先反思自己。只有自身具備足夠的仁德、智慧和恭敬,纔可能獲得他人的迴應與認可。同時也指出,自身端正,便會吸引他人,強調了以身作則的力量。引用《詩經》的話語,進一步說明人要通過自我的修行和努力去追求更多的美好。這種觀點對個人修養和爲人處世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