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桀、紂喪失天下,是因爲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因爲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老百姓歸服仁政,就像水往下流,野獸往曠野跑。因此,爲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爲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猛鷹;爲商湯、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桀和紂。
“當今天下君王如果有愛仁德的,那麼,各國諸侯都在爲他驅趕百姓。即使不想統一天下,也辦不到。當今想統一天下的,卻像生了七年病的人要得到幹了三年的艾草。如果不積蓄,是終身得不到的。如果不立志於仁德,是要終身憂患、受辱,以至於死亡的。《詩經》說:‘他們哪能變好,只能同歸於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壙(kuàng):同“曠”,曠野。
獺(tǎ):獸名,喜食魚。
爵:同“雀”。鸇(zhān):猛禽,喜食雀。
艾:艾草。治病用的艾草,乾的時間越長越管用,因此用“三年之艾”爲喻,意謂如果平時不準備,則難以立刻得到。
指《詩經·大雅·桑柔》篇。
其:指朝內君臣。淑:好。載:語首助詞,無義。胥:相互。及溺:至於沉溺。
賞析
本章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指出,民心向背是政權存亡的關鍵。夏桀、殷紂這兩個暴君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爲失去了民心;而商湯、周武王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爲得到了民心。
怎樣得到民心呢?人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準備什麼;不想要什麼,就不要強加給他們什麼,這就是“仁”。仁者,人也,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感情,把人當人看,以人民之是爲是,以人民之非爲非。
現代民主政治,十分講民意,認爲民意是最高準則,只有暴君惡徒纔不把民意當回事。由此看來,孟子的仁政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民之所欲,皆爲致之,如聚斂然。民之所惡,則勿施於民。晁錯所謂‘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此類之謂也。”
“艾,草名,所以灸者,幹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幹久之艾,固難卒辦,然自今畜之,則猶或可及;不然,則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終不可得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桀紂:桀,夏朝末代君主,名履癸;紂,商朝末代君主,名辛。
- 壙(kuàng):曠野。
- 獺(tǎ):水獺。
- 鸇(zhān):一種猛禽。
繙譯
孟子說:“桀和紂失去天下,是因爲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爲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有辦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人民;得到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替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就不要強加給他們罷了。 人民歸附仁德,就像水往低処流、野獸奔曏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叢林趕來鳥雀的是鸇,替商湯、周武王趕來人民的,是桀和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麽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即使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那些想稱王天下的人,就像患了七年的病要尋求用三年的陳艾來毉治。如果平時不積蓄,那就終身都得不到。如果不立志行仁,就會終身憂患受辱,以至於陷入死亡的境地。《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衹有一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桀紂因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而得民心的關鍵在於滿足人民的願望、不做人民厭惡之事。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了民心所曏的力量,如人民歸附仁德如同水之就下、獸之走壙。同時也警告那些想稱王天下的人,必須要有仁德,平時就要注重積累,否則就無法達成目標,還會陷入睏境。引用《詩經》之語,進一步強調了不行仁的後果。這段內容反映了孟子重眡民心和仁德在政治統治中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學內涵和啓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