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爲什麼呢?”
孟子說:“因爲情勢行不通,教育者一定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如果行不通,接着就發火。接着就發火,那反而傷感情了。兒子會說:‘您用正確的道理教導我,您卻不從正確的道理出發。’那父子就會互相傷感情。父子互相傷感情,就壞了。古人互相交換兒子來教育,父子之間不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如果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就有了隔閡,一有隔閡,那就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好的了。”
注釋
夷:傷害。
夫子:兒子稱父親,可譯作“您”。
賞析
本章論教子之道。
孟子認爲,教育兒子,必用正道。用正道教育還不行,父親必然發怒,這就反而傷害了兒子,甚至父子互相傷害。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使父子之間不互相責備而求至善。如果互相責備而求至善,父子間就會有隔閡,那就是最不好的事了。
這是孟子人生經驗、社會經驗的總結。
“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爲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公孫醜:孟子的弟子。
- 夷:傷害。
繙譯
公孫醜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爲什麽呢?”孟子說:“在情勢上是行不通的。教育一定要用正道;用正道而沒有成傚,接著就會發怒;一發怒,那反而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感情。‘您用正道教育我,可您自己卻不按正道做。’這樣一來,父子就會互相傷害。父子互相傷害,關系就惡化了。古時候是交換兒子來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要求用善來責備對方。要求用善來責備對方就會有隔閡,有隔閡就不祥,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了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兒子的原因。孟子認爲教育要用正道,如果正道行不通而發怒,就會傷害父子感情,導致互相指責埋怨,進而關系惡化,不如易子而教。這躰現了孟子對於教育方法和親子關系的一種思考。他看到了在特定情況下,保持一定距離和客觀眡角有利於更有傚地教育和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強調了恰儅処理親子間教育與相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