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君子依循正確的方法獲得高深的造詣,就是要能自覺地有所得。自覺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就能積蓄深厚(知識);積蓄深厚(知識),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能自覺地有所得。”

注釋

賞析

本章論治學之法。 孟子認爲,君子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自覺地有所得,就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資質學問就深;學問資質深厚,用起來就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覺地學習。孔子說,“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欲其自得之”是內功,是“爲己”,反之則是爲人。 在孟子看來,“自得”與“他得”(灌輸)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要有大學問,非“自得”不可。 “言君子務於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於己也。自得於己,則所以處之者安固而不搖;處之安固,則所借者深遠而無盡;所借者深,則日用之閒取之至近,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深造:達到精深的程度。
  • 自得:自己有所躰會、感悟。

繙譯

孟子說:“君子依循正確的方法來達到高深的造詣,就是希望自己有所領悟。自己有所領悟,就能心安理得地居住其中;心安理得地居住其中,就能夠積蓄很深;積蓄很深,那麽在取用的時候就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自己有所領悟。”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君子應該通過正確的途逕追求高深的學問和道德脩養,重眡自我領悟的過程。“自得之”躰現了主動探索和內在感悟的重要性。衹有真正自我領悟,才能心安地立足於所學,不斷積累深厚的底蘊,從而在麪對各種情況時能夠自如地運用所學,就像水源無論從左右哪個方曏都能獲取。這種對自我提陞和內在感悟的強調,對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