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爲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爲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爲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爲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萬章問道:“舜到田裏去,向着天號哭,他爲什麼邊號哭?”
孟子說:“因爲對父母既埋怨又依戀。”
萬章說:“曾子說過:‘父母喜愛他,他既高興又不敢懈怠。父母厭惡他,他儘管發愁卻不埋怨。’可是舜竟然埋怨父母嗎?”
孟子說:“長息曾經問公明高說:‘舜到田裏去,這我懂得了。但他向着天號哭,哭訴父母的不是,這我就不懂了。’公明高說:‘這不是你所瞭解的。’在公明高看來,孝子之心是不能這樣漫不經心的。我盡力耕田,恭敬地履行兒子的職責罷了。父母不愛我,我有什麼辦法?堯打發他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帶領)大小官吏,帶着牛羊、糧食等等,到田地裏服侍舜,天下的士人也多奔着他去,堯準備把整個天下都讓給他。舜卻因爲不得父母的歡心,就像走投無路的人那樣無所歸屬。天下的士人喜歡他,這是誰都盼望的,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漂亮的姑娘,這是誰都盼望的,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富有,這是誰都盼望的,富到擁有整個天下,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顯貴,這是誰都盼望的,貴到身爲天子,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別人喜歡他、漂亮的姑娘、財富和尊貴,都不足以消除憂愁,只有得父母的歡心纔可以消除憂愁。人在小時候,就依戀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室兒女,就愛護妻室兒女;做了官,就愛戴君主,不得君主的歡心就焦慮不安。具有大孝心的人是終身依戀父母的。到了五十歲還依戀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注釋
旻(mín)天:泛指天。
“父母愛之”四句:系引用曾子之語。《禮記·祭義》:“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忘,懈怠。勞,憂愁。
長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
恝(jiá):無憂無慮的樣子。
共:通“恭”。
帝:指堯。九男:堯的九個兒子。二女:堯的兩個女兒,即娥皇、女英。
畎(quǎn)畝:田地,田間。
胥:盡,全部。
少艾:年輕貌美;艾,美好。
熱中:急躁。
賞析
本章稱頌舜帝之孝道。舜父及其繼母不喜歡舜,多次想害死他,舜仍然恪盡孝道。因此,他是中國歷史上孝子的典型。
弟子萬章問老師,舜到田裏幹活時,爲什麼向着蒼天邊訴說邊哭泣呢?孟子說,這是由於他對父母既抱怨又懷念的緣故。一個人小時依戀父母;知道喜歡女子了,就迷戀年輕貌美的女子;有老婆孩子了,就迷戀老婆孩子;當了官就討好君主,得不到君主歡心就內心急得燥熱。只有真正的孝子纔會終身懷念父母,舜便是這樣的人。
孟子稱頌了舜帝的大孝,但他卻並沒有回答舜帝同時夾雜着對父母的抱怨之情這一問題。這恐怕是表達上的原因。並非他不能或不願回答。在第十二卷第三章中,孟子說,親人有大過因而抱怨他,這是熱愛親人的緣故,而熱愛親人就是“仁”。父母有大過而不抱怨他們,那是疏遠父母,而疏遠父母就是“不仁”“不孝”。這段話,正好可以移到這裏來,作爲註腳。
“《史記》雲:‘二女妻之,以觀其內;九男事之,以觀其外。’又言:‘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天下之士就之也。”
“極天下之慾,不足以解憂;而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孟子真知舜之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