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爲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慾見之也,何爲也哉?” 曰:“爲其多聞也,爲其賢也。”曰:“爲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爲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萬章說:“請問士人不主動謁見諸侯,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說:“住在城市裏的,叫做市井之臣,住在田野裏的,叫做草莽之臣,都叫老百姓。老百姓,如果不是送了見面禮做了屬臣,就不敢去謁見諸侯,這是禮制。” 萬章說:“老百姓,召喚他服役,就去服役;君主要見他,召喚他,卻不去謁見,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去服役,是義;去謁見,是不義。而且君主要見他,是爲什麼呢?” 萬章說:“因爲他的見多識廣,因爲他的賢能。” 孟子說:“如果是因爲他的見多識廣,那麼,天子是不能召喚老師的,何況是諸侯呢?如果是因爲他的賢能,那麼,我沒聽說過要見賢人卻隨便召喚他。魯繆公屢次去見子思,說:‘古代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與士人交友,是怎樣的?’子思不高興,說:‘古人的話,說的是君主以士人爲師,哪裏是說和他交友?’子思的不高興,難道不是這個意思:‘論地位,那麼,你是君主,我是臣屬,怎麼敢和君主交朋友?論道德,那麼,你是向我學習的人,怎麼可以和我交朋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請求和他交朋友都不能夠,何況是召喚呢?齊景公田獵,用旌旗召喚管獵場的小吏,他不來,準備殺他。有志之士不怕棄屍溝壑,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孔子贊同他什麼?就是贊同這一點,違背禮的召喚,他不去。 萬章說:“請問召喚管獵場的小吏應該用什麼呢?” 孟子說:“用皮帽子,召喚老百姓用旃,召喚士人用旗,召喚大夫用旌。用召喚大夫的旗幟來召喚獵場管理員,獵場管理員死也不敢去,用召喚士人的禮節來召喚老百姓,老百姓難道敢去嗎?何況用召喚不賢之人的禮節來召喚賢人呢?要見賢人而不走恰當的路,就好比要人家進來卻關着門。義,就是路;禮,就是門。只有君子能走這條路,出入這個門。《詩經》說:‘大路子得像磨刀石,直得像箭,這是君子所行走的,是平民所關注的。’” 萬章說:“孔子,只要國君有召喚,不等車馬準備好就步行出發;那麼,孔子錯了嗎?” 孟子說:“那時孔子正在做官,有官職,國君用召喚官員的禮節召喚他。”

注釋

傳質:送見面禮;質,通“贄”,見面禮。 役:服役。 齊景公田:參見《滕文公下》第一章。虞人:管理獵場的人。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做杆飾的旗。 皮冠:古時田獵時戴的冠,國君田獵時,以皮冠爲符信招虞人。 ]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旗(qí):上畫龍形,杆頭系鈴的旗。 指《詩經·小雅·大東》篇。 底:同“砥”,磨刀石。 視:注視,指看在眼裏。 不俟駕:不等車馬駕好。

賞析

本章承上章答萬章問,繼續論君主應禮遇賢士。 孟子認爲,真正的賢士,不僅不會去拜見君主,以免有幹祿之嫌,即便是君主召見也不會去。因爲賢士不僅不是一般的臣下,甚至也不是君主的朋友,而是君主的師傅,哪有門徒召見師傅的道理呢?魯君見子思,欲以子思爲友而子思不悅;齊君召虞人,不以其禮而虞人寧死不去。虞人尚且不可召,何況賢士呢?而那些在“市井”、在“草莽”的賢士,君主若不禮遇,別說召見他們,即使你君主親自來拜見他們,他們都未必會買你君主的賬。 孟子認爲,君主欲得賢士幫助,必須講“義”和“禮”,按“周道”行事。 至於孔子急急應君主之召事,孟子認爲,那是因爲孔子有官職,應召是他的職務行爲。 “質者,士執雉,庶人執鶩,相見以自通者也。國內莫非君臣,但未仕者與執贄在位之臣不同,故不敢見也。” “欲見而召之,是不賢人之招也。以士之招招庶人,則不敢往;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則不可往矣。” “孔子方仕而任職,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駕而行。徐氏曰:‘孔子、孟子,易地則皆然。’此章言不見諸侯之義,最爲詳悉,更合陳代、公孫丑所問者而觀之,其說乃盡。”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