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爲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爲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爲,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繁茂的,可是它生長在大城市的郊外,總有斧子去砍伐它,還能長得繁茂嗎?這些樹木日夜不停地生長繁殖着,雨水露珠滋潤着它們,不是沒有新條,嫩芽長出來,可是人們又緊跟着在這裏放牧牛羊,因此才那樣光禿。人們看見那山光禿禿的,就以爲它不曾生長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在人的身上,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之所以有人失掉了他的善良之心,也像斧子對待樹木一樣,天天砍它,怎麼能讓它繁茂呢?他在日裏夜裏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觸及的清新之氣,這些在他心中所引發的好惡跟一般人也有點接近。然而,到了第二天白天做出的事,就把那點與常人相同的善心給泯滅了。反反覆覆地泯滅,那麼他夜裏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存在下去,夜裏萌生的良善不能存留在心,那麼他就和禽獸相差無幾了。別人看見他是個禽獸,就以爲他不曾有過好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因此說,假如得到好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假如喪失了好的滋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孔子說:‘抓住了就存在,放棄了就失去,出來進去沒有確定的時間,沒誰知道它的去向。’說的就是人心吧?”

注釋

牛山:在今山東臨淄南。郊:此指生長在郊外。大國:指臨淄,是當時的大城市。 萌:草木萌發。櫱(niè):樹木枝砍伐後再生的枝芽。 濯濯:光禿的樣子。 放其良心:喪失其良心。 鄉:通“向”。

賞析

本章承前幾章繼續論述人本有“仁義之心”,其所以無“仁義之心”,是因爲環境使他喪失了人的本性。 孟子先打了個比方:牛山的樹木本是茂盛的,因其在臨淄附近,老用斧子去砍伐,所以樹木再也長不起來。它們日夜生長,雨露滋潤它們,並非沒有新枝嫩芽長出來,但牛羊又接着吃它們,因此變得光禿禿的。人們看牛山光禿禿的,還誤以爲這山未曾有過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嗎?所以孟子認爲,就像牛山上的樹木需要滋長一樣,人類的仁義天性也需要得到滋養,如不滋養,仁義的天性就會滅絕,就與禽獸一樣了。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爲,如果培養人人都有的“仁義之心”,人人都可以成爲堯舜那樣的聖人,因此要自覺地培養那善良的天性。孔子說這種“仁義之心”,“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所以關鍵是自我把持,自我滋養,並加以發揚光大。 “晝之所爲,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勝其晝之所爲,是以展轉相害。至於夜氣之生,日以寖薄,而不足以存其仁義之良心,則平旦之氣亦不能清,而所好惡遂與人遠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牛山:山名。
  • :此處意爲靠近。
  • 斧斤:斧頭。
  • 萌櫱(niè):萌,芽;櫱,樹木砍去後從殘存莖根上長出的新芽。
  • 濯濯(zhuó zhuó):光禿,無草木的樣子。
  • 平旦:清晨。
  • (gù):拘束,束縛。

翻譯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爲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經常被斧頭砍伐,還能長得繁茂嗎?這些樹木日夜不停地生長髮育,雨水露珠滋潤它們,並非沒有新的枝芽長出來,然而牛羊又接着在這裏放牧,所以才變得那麼光禿。人們看到它光禿的樣子,就認爲它不曾有過好的木材,這哪裏是山的本性呢? 即使在人的身上,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嗎?那些使自己的良心喪失的人,也正像斧頭對於樹木,天天去砍伐它,還能長得繁茂美好嗎?他在夜以繼日的生息中,清晨接觸到清明之氣,他的好惡跟一般人也有點接近的地方,可是到了白天他所做的,就把那點與常人相近的也給泯滅了。這樣反覆地拘束、傷害心靈,那夜晚的清新之氣就不能保存下來;夜晚的清新之氣不能保存,那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人們看到他像禽獸,就認爲他不曾有過善良的本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 所以如果得到好的養護,沒有東西是不生長的;如果失去好的養護,沒有東西是不消亡的。孔子說:『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大概說的就是心吧?」

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以牛山的樹木因遭砍伐和放牧而變得光禿爲例,類比說明人的仁義之心如果不斷被外在因素損害也會喪失。強調了後天環境和修養對於保持仁義本心的重要性。同時藉助清晨之氣等形象描述,深刻地剖析了人心的變化和養護的關鍵。最後引用孔子的話,進一步突出心的難以把握和需要小心呵護的特點。此段論述富含哲理,發人深省,體現了孟子對於人性和道德修養的深刻思考。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