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魯欲使慎子爲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爲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爲,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魯國要讓慎子做將軍。孟子說:“不對百姓實行教化就使用他們作戰,這叫殘害百姓。殘害百姓的人,在堯、舜那個時代是絕對不能容許的。打一次仗,戰勝齊國,於是擁有南陽,這樣尚且不可以——”
慎子勃然不高興地說:“這可是我所不知道的。”
孟子說:“我明白地告訴你。天子的土地方圓千里;不夠一千里的話,就不能夠接待諸侯。諸侯的土地方圓百里;不夠百里的話,就不能守住祖宗傳下來的禮法制度。周公被封於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太公被封於齊,也是方圓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夠,可實際上少於一百里。如今魯國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你認爲如果有聖主明王興起的話,那麼魯國的土地會處在被減損之列,還是被增加之列呢?不用兵力只是從那個國家拿來東西給予這個國家,仁人尚且不去做,何況用殺人的方式去求取土地呢?君子侍奉君主,應一心一意地引導君王走正路,用心於仁罷了。”
注釋
慎子:名滑釐,魯國大臣,善於用兵。
殃:殘害。
南陽:地名,即汶陽。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爭奪的要地。
儉:少。
方百里者五:有五個方圓一百里的諸侯國那麼大。
賞析
魯君想讓慎子當將軍,孟子卻讓慎子引導魯君去走仁這條正道,不要去打仗,甚至說,即使你一戰而勝強齊,於是擁有了南陽之地,尚且不可以。
推行仁政,當然有理;窮兵黷武,當然不對。但魯有強齊爲鄰,多次削地求和,孟子對一個將軍不斷地講仁,似有迂闊之嫌。
又,孟子反覆講天子之地縱橫千里,諸侯百里,本章又說魯國、齊國當初封地都大體在百里,這種說法大可懷疑。周公分封諸侯時,當大體劃個地盤而已,何至於如此精確?且分封在中原的諸侯,因土地肥沃,分封的諸侯又多,估計當稍稍把地劃清楚一點。至於分封在其他地方的諸侯,因當時地廣人稀,土地又多未開墾,當只是大體劃個地盤而已。孟子的“千里”“百里”說,殊不可信。
“魯地之大,皆幷吞小國而得之。有王者作,則必在所損矣。”
“當道,謂事合於理,志仁,謂心在於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竝非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請你確認提供的內容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