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爲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爲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爲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如今侍奉君主的人都說:‘我能爲您開闢土地,充實府庫。’如今所謂的好大臣,就是古代所說的禍害百姓的人。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用心於仁,卻想讓他富足,這是使夏桀富足。‘我能替您邀集盟國,作戰一定會取勝。’如今所謂的好大臣,就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用心於仁,卻要替他盡力作戰,這等於在輔佐夏桀。沿着今天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今天的習俗,即使把天下交給他,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注釋
鄉:同“向”。
約與國:邀約盟國。
賞析
本章明顯緊承上章,繼續申發“引其君”“志於仁”之意,仍是孟子與慎子的談話。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而孟子所反對的,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黷武的做法,所以他深惡痛絕地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在孟子的時代,戰爭與仁義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爲這樣,他才一貫反對靠戰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而主張靠政治、靠仁義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衝突。
至於“富國”,講的是“利”,追求的是“闢土地,充府庫”,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遭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絕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今之所謂良臣”,是以“君不鄉道,不志於仁”爲前提的。換言之,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
“約,要結也。與國,和好相與之國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特殊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孟子說:「現在那些侍奉君主的人說:『我能替君主開闢土地,充實府庫。』現在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想讓他富足,這是讓夏桀富足。『我能替君主邀結盟國,作戰一定取勝。』現在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要替他努力作戰,這是輔佐夏桀。照着現在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即使把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賞析
這段文字中孟子強調了一個重要觀點,即臣子不能僅僅以能爲君主開闢疆土、充實財富或取得戰爭勝利等功利的方面作爲評判良臣的標準。如果君主本身不追求道德和仁政,那麼那些幫助君主追求這些物質利益的臣子實際上是在助長君主的不良行爲,如同輔佐暴君夏桀一般。孟子指出,不改變這種只注重表面功利而忽視道德仁政的狀況,即使給予再多的權力和財富,也難以長久維持和鞏固統治。這反映了孟子對道德和仁政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對片面追求功利而忽視品德的批判。它提醒人們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理念,不能僅僅爲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更根本的道德和社會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