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爲己歸矣。
孟子曰:“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爲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伯夷躲避商紂王,居住在北海邊上,聽說周文王興起,說:‘何不歸附西伯呢?我聽說他善於奉養老人。’姜太公躲避商紂王,住在東海邊上,聽說周文王興起,說:‘何不歸附西伯呢?我聽說他善於奉養老人。’天下有善於奉養老人的,仁人便把他作爲自己的歸宿。五畝的住宅,在牆下種上桑樹,婦女靠它養蠶,老年人就能穿上絲綿做成的衣服了。五隻母雞,兩頭母豬,不錯過繁殖期,老年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農田,男人去耕種,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飽了。所說的西伯善於奉養老人,就是指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百姓種植桑田,畜養牲畜,引導百姓的妻子兒女奉養老人。五十歲的人,沒有絲綿穿就不覺得暖和,七十歲的人,沒有肉吃就不覺得飽。穿不暖,吃不飽,就叫挨凍受餓。周文王的百姓沒有挨凍受餓的老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伯夷:人名,殷商時孤竹君之子。闢:逃避,躲避。
西伯:即周文王。
賞析
本章盛讚周文王仁義,善於養老。
原始社會有棄殺老人的野蠻習俗,至文明社會方被革除。先秦諸子特別強調養老,特別強調孝順,大概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