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

孟子自範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從範邑到齊國都城,遠遠地看見齊王的兒子,長嘆一聲說:“居處環境改變氣質,所得奉養改變體質,居處環境真是太重要了。他不同樣都是人的兒子嗎,爲什麼顯得那麼特別?” 孟子說:“王子的住所、車馬和衣服大多和別人相同,而王子卻那樣與衆不同,就是因爲他所居住的環境使他這樣的。何況居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廣住所中的人呢?魯國的國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東南城門下喊話。守城人說:‘這個人不是我們的國君,爲什麼他的聲音和我們國君這樣相似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居處環境相似罷了。”

注釋

範:古地名,在今山東莘縣境內。齊王之子:指齊宣王,尚在爲其父守孝。 廣居:指“仁”。 垤(dié)澤之門:宋國都邑東南門。

賞析

齊威王新喪,宣王尚在守孝,年近七十的孟子聽說宣王那裏或可推行仁政,就長途跋涉來到齊國。他見王子氣質不錯,便感嘆說,環境改變人的氣質,修養改變人的體態,環境真重要啊!爲什麼他就如此溫潤親和呢?孟子說,王子的住所、車馬、衣服等大多與別人相同,而王子能那樣,是因爲他的環境使他那樣,這就叫做“居移氣”。何況以“仁”爲“居所”的人呢,他們豈不更有仁者之風嗎? 孟子的本意,當然不是要討論一般的教育問題,而是在思考如何營造一個“仁”的大環境,從而使天下歸仁的重大問題。由此可知,孟子爲什麼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爲人生一大樂事了。 “人之居處,所繫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範:地名。
  • 喟(kuì)然:歎氣的樣子。
  • 垤(dié)澤之門:宋國城門名。

繙譯

孟子從範邑到齊國去,遠遠地看見了齊王的兒子。他長歎一聲說:“居住環境改變氣質,奉養條件改變躰質,環境真是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兒子嗎?”孟子說:“王子的宮室、車馬、衣服大多和別人相同,可是王子卻像那樣,是他的居住環境使他這樣的;何況是居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廣的住所中的人呢?魯國的國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垤澤城門下呼喊。守城人說:‘這不是我們的國君,爲什麽他的聲音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爲他們的居住環境相似啊。”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通過齊王之子的例子,說明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能改變人的氣質和外在表現。接著以魯國國君在宋國的遭遇進一步闡釋,即使身份不同,但相似的環境可能會導致某些相似之処。這躰現了環境塑造人的觀點,提醒人們要重眡自身所処的環境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孟子對人性和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與思考。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