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護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對它;對於百姓,施仁給他而不必親愛他。君子熱愛親人,進而施仁德於百姓;施仁德於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賞析

這段話很短,卻十分清晰地反映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首先要“親親”,即親近自己的親人;然後是“仁民”,即仁愛百姓。“親親”加“仁民”,就是孟子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後是“愛物”,即愛惜萬物,愛護一切生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

翻譯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孟子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層次。他強調了君子對待不同對象應有的態度和情感。對於萬物,是有愛護之心;對於民衆,要有仁愛之情;而親愛首先應給予親人,然後將這種親愛之情推延到對百姓的仁愛,再進一步擴展到對萬物的愛惜。這種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理念,反映了儒家道德觀念中情感和責任的逐步擴展和深化,有一定的道德指導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