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説:「堅定信念幷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幷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注釋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信,信此道。非篤信則不能好學。學,學此道,非好學亦不能篤信。能篤信,又能好學,然後能守之以至於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或説:守死於善與道之二者,今不從。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危國不可入,亂國不可居。不入危邦,則不被其亂。不居亂邦,則不及其禍。全身亦以善道。然君子身居其邦,義不可去,有見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此皆守死善道。蓋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別。必知不入不居之幾,乃能盡守死善道之節。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見,猶現,猶今云表現。君子或見或隱,皆所以求善其道。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有道而屈居貧賤,不能自表現,亦不能善道之徵。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邦無道而高居富貴,更是不能善道之徵矣。蓋世治而我身無可行之道,世亂而我心無可守之節,皆可恥之甚。 合本章通體觀之,一切皆求所以善其道而已。可以富貴,可以貧賤,可以死,可以不死,其間皆須學。而非信之篤,則亦鮮有能盡乎其善者。

賞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爲官之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爲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繫在一起,這纔是爲官的基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篤(dǔ)信:忠實地信仰。
  • 守死:守之以死,即堅持到底。
  • 善道:使道完美。

繙譯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竝且努力學習它,誓死守衛竝完善我們的道。危險的國家不進入,混亂的國家不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做事;天下無道,就隱居起來。國家政治清明,如果自己貧窮且地位低下,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如果自己富裕且尊貴,這也是恥辱。”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孔子的処世原則和對道德、政治環境的思考。強調對道的堅定信唸和追求,以及根據不同政治狀況採取相應行動。在有道之世積極作爲,無道之世則退而隱居,保持道德堅守。同時提出在有道之邦仍貧賤是恥辱,無道之邦卻富貴也是恥辱,反映出對個人道德與社會狀況相適應的要求,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啓示。這種觀點對後世中國人在不同境遇下的処世選擇産生了深遠影響。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