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爲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釋

葉(shè)公:葉公姓沈名諸樑,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賞析

這一章裏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爲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聖人之所以能成爲聖人,就是好學。這裏面沒有什麼玄虛的事情,你要是能好學,你也能成就,這是孔子給我們示現的榜樣,讓我們可以學習。如果他示現一個生而知之的樣子,一出生來就是天才,那我們沒辦法學他,那好學我們就能學。朱子講這三句話,說發憤忘食,是講他「未得」,就是還沒有得道之前,孔子發憤忘食,這是好強、好學,努力精進,廢寢忘餐。 「已得」,就是他已經得道了,得道了非常的快樂,樂以忘憂,沒有憂惱。得道了之後,心裏面真的沒有任何的憂慮、恐懼。《大學》裏面講,「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那他已經得道了,當然內心裏已經沒有憂患、沒有恐懼、沒有好樂、沒有忿懥,忿懥就是憤怒。這就是心中沒有貪瞋癡,離開了煩惱,他就樂。那個樂,不是世間五欲之樂,而是法喜,是脫離了煩惱之後的那個樂,所以叫樂以忘憂。這兩者是通過「俛焉日有孳孳」,俛是勤勉的勉,通假字。這個「俛焉日有孳孳」,原文是出於《禮記.表記》,這是講他孜孜不倦的、勤勉的努力在那求道。 「不知老之將至」,就是他已經把自己年歲都忘了,不知道年數之不足,年紀愈來愈大了,自己都沒意識到,永遠做一個求學者、做一個學生,向古聖先賢學習,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了,就是學完了,學着學着學不完了,所以終身在學習。這是孔老夫子自己評價自己好學之篤,篤是用功、專注。這是朱子對這三句話的解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葉(shè)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

繙譯

葉公曏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爲什麽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喫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賞析

這段話表現出孔子對自己的一種認知和態度。他形容自己發憤努力時可以專注到忘記喫飯,沉浸在快樂中會忘卻所有憂愁,甚至連時光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都不在意。這躰現了孔子對知識和道德追求的執著與熱情,以及他豁達的人生態度。這種精神展示了孔子的高尚品格和對人生的積極投入,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激勵著人們專注於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