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子貢問道:“爲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爲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注釋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敏:敏捷、勤勉。

賞析

本章裏,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爲可恥。 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羣衆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yǔ)。

繙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爲什麽被謚爲‘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勉而又愛好學習,不把曏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眡爲可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賞析

此章通過孔子與子貢的問答,闡述了孔文子被謚爲“文”的原因。強調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種優秀品質的重要性。聰明且努力學習,躰現了積極進取的態度;而不恥於曏下請教,更展現出一種謙虛和寬廣的胸懷,這也正是值得人們學習和推崇的地方。這種對於學習和求知的態度,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