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序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現實的憂傷。全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無窮,歷來爲人傳誦。
賞析
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鳥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畫得相當逼真、傳神的作品。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當讀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的時候,才發現,畫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個無生命的靜物。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爲有色?清秀俊朗紅溼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爲“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
翻譯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依舊開放,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非常巧妙的五言絕句。詩中用簡單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彷彿凝固的畫面。「遠看山有色」展示出山峯的色彩斑斕,「近聽水無聲」則形成奇妙的對比,明明看着像有水流,卻聽不到聲音。「春去花還在」打破了時間的常規,春天雖已過去,但花依然盛開。「人來鳥不驚」更是充滿意趣,體現出畫中世界的靜謐和獨特。整首詩簡潔明快,意境深遠,用清新自然的筆觸,將畫中之景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