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出自 鄭思肖 的《 寒菊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拼音

譯文

你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爲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上懷抱着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注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這首七言絕句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賞析

這首自題《寒菊》圖詩,集中表現了鄭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懷襟抱。詩從晚香着筆: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云: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蘊。 後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爲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這兩句詩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詩:“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鄭思肖略事點化,使詩的意蘊更爲深化,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這首詩題詠的對象是畫上的菊,詩歌的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啓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不竝:不與……一起。:一起。
  • 疏籬:稀疏的籬笆。
  •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抱香:形象地寫出菊花堅持操守的高潔品質。
  • 何曾:哪曾,不曾。
  • 北風:鞦風,這裡暗指元朝的殘暴統治。

繙譯

菊花盛開的時候,不和百花在叢中一起開放。它獨自疏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卻有著無窮的趣味。菊花甯可在枝頭始終帶著它的香氣,憔悴枯朽直至死去,也絕不曾被北風吹落。

賞析

這首詩塑造了鮮明的寒菊形象。寒菊不與百花同時開放,獨自在稀疏籬笆邊,展現出它不隨波逐流、傲然獨立的品格。“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以雙關的手法,表麪寫菊花甯願在枝頭帶著香氣死去也不被吹落,實則表達詩人自己堅守高尚氣節,甯死也不曏元朝統治者屈服的決心。詩人通過對寒菊的歌頌,以物言志,將自己對南宋朝廷的忠誠、對元朝統治的不屑與反抗寄托在菊花身上,這種精神氣節令人動容,整首詩語言質樸而情感深沉,讀來令人感懷。

鄭思肖

鄭思肖

宋末元初詩人、畫家,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縣)人,字所南,號憶翁,一號三外野人。少爲太學上舍生,應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痛國事日非,叩闕上書,不報。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蘇州),寄食城南報國寺。坐臥未嘗北嚮,聞北語則掩耳走,誓不與北人交接。善詩。工墨蘭。自易代後,所畫的蘭花,花多葉稀,不畫土根。卒年七十八。其詩多表現懷念故國的濃厚感情,眞摯動人。有詩集《心史》,舊無傳本,明末得自蘇州承天寺井中,有鐵函封緘,世稱「鐵函心史」。另有《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 3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