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花還沒有全開,月還沒有全圓,尋花待月的心情仍一如往常。但花開便謝,月滿則虧,明明知道花月如此無情,卻還要苦苦追尋等待,更顯得可憐。
賞析
這首詩後被引用作爲禪語詩,講的是是禪宗推崇的一個人間最美的境界。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
作者簡介:蔡襄,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裏驛道鬆;
在建州時,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爲“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爲“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候:等待。
- 思依然:思緒仍然持續著。
- 可憐:這裡指令人憐憫、同情。
繙譯
花兒還沒有全然開放,月亮也沒有完全變圓,看著花兒等待月亮的心思依然持續著。明明知道花和月都是沒有情感的事物,如果讓它們變得多情,那反倒更加令人憐憫了。
賞析
這首詩以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景象爲切入點,表達了一種對事物未達完美狀態的思考和感受。詩人看花候月,心中思緒不斷,這種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追求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然而,詩人又意識到花月本身是無情之物,若強行賦予它們情感,反而會讓人覺得它們可憐。這既躰現了詩人對自然現象的客觀認識,也蘊含了對人情世故的一種領悟。整首詩簡潔明快,富有哲理,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傳達出一種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世間萬物的獨特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