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依長劍,日落風塵昏。
上將三略遠,元戎九命尊。
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氣,塞北有遊魂。
揚桴上隴阪,勒騎下平原。
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
輕齎不遑舍,驚策騖戎軒。
凜凜邊風急,蕭蕭征馬煩。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霧烽黯無色,霜旗凍不翻。
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拼音
注釋
出塞:漢樂府《橫吹曲》的名稱。
三略:古代兵書,分《上略》、《中略》、《下略》。是漢代黃石公所撰。
元戎:主帥。九命:周代官職分九個等級,九命是其最高等級。此處用以表示官位的顯赫。
山西:即關西。古時把崤山或華山以西稱爲山西。
塞北:泛指我國北部邊疆地區。
隴阪:隴山,六盤山南部的別稱。
勒騎:拉住繮繩使馬停住。
絕:跨過,橫穿。
玉門:玉門關,古時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輕齎:輕裝。不遑:來不及。
驚策:本指馬捱了鞭子而受驚。此指受到督責而警威振作起來。騖:急速。戎軒:兵車。
凜凜:寒冷的樣子。
蕭蕭:象聲詞。馬叫聲。
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脈,橫穿新疆和中亞西亞。唐代把伊州、西州以北一帶的山脈叫天山。
耿介:正直,不同於流俗。倚長劍:宋玉《大言賦》有“長劍耿耿依天外。”此處用來表達將士們的豪情壯志。
賞析
虞世基的這首《出塞》,同薛道衡的《出塞》相同,也是和楊素的同題詩中的第二首,對後世的影響,絕不在楊、薛之下。全詩20句,可分三個層次。古詩百科
前四句爲第一層,採取交叉互言之法,夾敘夾議,對抗敵禦侮的統帥進行熱烈讚揚。開篇伊始,即行對仗,用詞精工。
作爲上將,這位率兵出征者,他通曉三略,多有良謀,故此詩人以“遠”贊之;作爲元戎,這位臨陣禦敵者,他身居要職,位極人臣,故此詩人以“尊”譽之。其人謀略、地位如此,德行氣節又如何呢?“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這兩句是針對楊素原詩中“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之句而發的,以褒獎其“憂國不憂身”的精神。大意是說:將軍既胸懷韜略,自會遙慕昔日賢哲良臣建功立業的志節;既居高官顯位,自會固邊禦敵,以報答一代明主的聖恩。詩中雖未提及“上將”、“元戎”的名字,但人們可以從本詩與楊詩的聯繫中,看出他筆下的將軍就是指楊素。
中間爲第二層,以鋪採揚厲的手法,描繪大軍出塞禦敵並獲得勝利的過程,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邊庭逐寇的壯麗畫卷。“山西多勇氣,塞北有遊魂”,總贊一筆,化用前人“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之意,大意是說:主帥是山西名將,步卒又勇敢善戰,塞北的入侵者卻是一些飄落窮沙、無家可依的野鬼遊魂,哪能經得住一擊?接下來的四句,描寫大軍向邊塞開拔的情景,生動形象,歷歷在目。在將帥的統領下,大軍紀律嚴明,浩浩蕩蕩地向西挺進。在行軍中,由於士氣高昂,鬥志旺盛,他們或揚槌擊鼓,登上山坡;或縱馬一行,馳騁平原。他們發下誓言,一定要橫穿大漠,儘快到達目的地,以驅逐胡虜。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大軍行動極快,不久便到達了遙遠的通往西域的唯一門戶——玉門關。這裏的“揚”字,“勒”字,都用得很形象,很生動,極具表現力。
接下來的六句,是全詩中頗爲精彩的部分,作者以濃墨重彩,點染出三幅生動的圖景,畫面極其鮮明。“輕齎不遑舍,驚策騖戎軒”,是塞外追寇圖。將士們一經踏上戰爭前線,他們顧不上宿營休息,便輕裝疾進,儘管這樣,他們還嫌不夠,不停地揮動長鞭,驅使戰車飛快向前,衝擊敵人。殲虜逐寇,自然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應再接再勵。“懍懍邊風急,蕭蕭征馬煩”,是塞外行軍圖。戰地的風景從來都是肅殺的,何況是邊庭?凜冽的寒風,令人生畏;蕭蕭的征馬,倍感艱辛。這塞外的景象是何等的荒涼,這戰爭的氣氛又是何等的緊張!然而,還有更甚者呢。“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是塞外冰雪圖。西北邊庭的特點,是冰的海洋,雪的世界。舉目望去,天色無光,一片茫茫,就連那天山大道也被積雪覆蓋住了,使人不辨路徑。至於塞外的冰,那就更加與內地不同了,它不僅僅簡單地封住河面,而且以其巨大的體積,堵塞河的源頭,令河水爲之不流。這是何等的天寒地凍、雪壓冰封的景象!這兩句中的“暗”字、“寒”字,下得極其貼切而形象,化靜爲動,把邊塞的冰雪簡直是給寫活了。
最後四句爲第三層,以凝重而深沉的畫面,爲禦敵衛國的將軍塑像。前兩句寫景,宛如一幅塞外營陣圖。早晨,戰地大霧彌天,連烽火也闇然無色;入夜,戰地嚴霜厚結,連旗幟也凍得不能翻卷。這是何等的塞外奇觀!後兩句寫人,以景爲襯托。在這天寒地凍之際,一位剛勇雄武的將軍,手拄長劍,凝望着遠處漸漸昏暗的天空,多麼深沉堅毅!這四句描寫生動,刻畫形象,所繪之景猶如一幅浮雕:背景是天邊的霜霧,失色的烽火,不動的旌旗,形象則是一位屹立於軍旗之下的將軍,拄着長劍凝視遠處的蒼茫暮色。詩至此戛然而止,但那忠心耿耿、百折不撓的將軍形象,卻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久久不忘。
虞世基雖然沒有參加過抗擊外敵入侵的戰爭,但他卻去過雁門關,因而對邊塞情況還是比較瞭解的。他的這首《出塞》,雖是奉和之作,但也寫得大氣磅礴,情景逼真,是邊塞詩中的名作。由於它生動地描寫了邊塞戰鬥生活,熱情地讚揚了爲國禦敵將士,對後世頗具影響。不少唐代名家,都化用過此詩的句子。如李白的“蕭蕭班馬鳴”,王昌齡的“青海長雲暗雪山”、“大漠風塵日色昏”,岑參的“風掣紅旗凍不翻”等,無疑都脫胎於此詩。僅此一點,這首《出塞》就值得讚揚,更何況它還充滿着愛國激情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略:古代兵書《三略》,這裡指上將的軍事謀略。
- 元戎:主帥。
- 九命:古代官爵的九個等級,這裡指主帥的高貴地位。
- 緬懷:深情地懷唸。
- 明主:賢明的君主。
- 山西:指華山以西的地區,古代認爲那裡的人勇敢。
- 塞北:邊塞以北的地區。
- 遊魂:指戰死者的霛魂。
- 敭桴:揮動鼓槌。
- 隴坂:隴山的山坡。
- 勒騎:勒馬。
- 輕賫:輕裝疾行。
- 不遑捨:來不及停畱。
- 驚策:急速揮鞭。
- 騖戎軒:奔曏戰場。
- 凜凜:寒冷的樣子。
- 蕭蕭:馬嘶聲。
- 天山:新疆的山脈。
- 交河:古代西域國名,這裡指其河流。
- 霧烽:霧中的烽火。
- 黯無色:暗淡無光。
- 霜旗:結霜的軍旗。
- 耿介:正直,有節操。
繙譯
上將的軍事謀略深遠,主帥的地位尊貴。深情地懷唸古人的節操,思考如何報答賢明君主的恩情。華山以西的地區多勇敢之士,邊塞以北有戰死者的霛魂。揮動鼓槌登上隴山的山坡,勒馬下到平原。誓言要穿越沙漠,悠然離開玉門關。輕裝疾行來不及停畱,急速揮鞭奔曏戰場。寒冷的邊風急促,馬嘶聲蕭蕭,征途令人煩躁。大雪覆蓋了通往天山的道路,冰封了交河的源頭。霧中的烽火暗淡無光,結霜的軍旗因凍結而無法繙動。正直有節操地倚著長劍,日落時分,風塵昏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邊塞將士的英勇與忠誠,以及他們在嚴酷環境中的堅定與犧牲。詩中通過“三略遠”、“九命尊”等詞語展現了將帥的智勇與尊貴,而“緬懷古人節”、“思酧明主恩”則表達了將士們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詩的後半部分通過“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等自然景象的描寫,以及“霧烽黯無色”、“霜旗凍不繙”等戰場景象的刻畫,生動地再現了邊塞的艱苦與將士們的堅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邊塞詩的雄渾與悲壯。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在陳朝時,曾任建安王法曹參軍、西陽王友。入隋後,官祕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爲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爲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爲“十八學士”之一。太宗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祕書少監、祕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祕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太宗敬重。貞觀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2]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爲五絕。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爲“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爲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祕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