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出自 南北朝何遜 的《 慈姥磯
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賞夕,暫解去鄉憂。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
拼音

注釋

慈姥(mǔ)磯: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西南、安徽省當塗縣北。《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江寧府”條下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廟而名。積石臨江,崖壁竣絕。一名鼓吹山,以山產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與太平府當塗縣接界。舊志:慈姥港泄慈湖以東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磯,今曰和尚港。”

這是一首寫思鄉之情的詩。作者辭家出門,有友人送至磯下,時值傍晚,夕陽的餘輝灑在平靜的江水上,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賞着這令人陶醉的山水畫圖,似乎暫時忘卻了離鄉的悲愁。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着遠去的船兒,但見滔滔江水,漫漫沙灘,和那峻峭的崖壁連接成一片,兩岸的層巒疊嶂籠罩在沉沉暮靄之中。面對這無窮的大自然,客居異鄉的遊子眼睛溼潤了,一切都變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着友人遠去的歸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所以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三》云:“己不能歸,而望他舟之歸,情事黯然。”這是最令人難堪的了。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二》又云:“水部名句極多,然漸入近體。”像這首詩的五、六兩句“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就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杜甫的《秋野五首·其四》中“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即脫胎於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連山遠霧浮”是遠景,寫景狀物,細微貼切,對仗工整,聲韻合諧。特別是“合”字、“浮”字,用得極爲精當,可謂形象傳神。這也是何遜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劉諮議落日望水》詩云:“草光天際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詩的聲律格調而論,已儼然唐律了。難怪沈德潛《說詩晬語·捲上》說:“五言律,陰鏗、何遜、庾信、徐陵已開其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慈姥磯:在今江蘇省江寧縣西南、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北。
  • 安流:平穩的水流。

翻譯

傍晚的煙靄從遙遠的岸邊升起,斜斜的陽光照耀着平穩的水流。一同盡情欣賞這傍晚景色,暫且緩解了離開家鄉的憂愁。野外的江岸沙灘平坦相連,山巒連綿遠處霧氣飄浮。旅客悲傷不已,在江上眺望那歸來的船隻。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爲主,勾勒出一幅江邊黃昏的景象。首聯通過暮煙和斜陽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蒼涼的氛圍。頜聯寫詩人在賞景中暫時忘卻了離鄉的愁苦,體現出自然景色對人情感的慰藉。頸聯進一步描寫江岸的廣闊和平坦,以及山巒在霧氣中的若隱若現,畫面感極強。尾聯則凸顯出旅客的思鄉之情,通過「望歸舟」這一動作,生動地表達了希望歸去的渴望。整首詩意境幽遠,情感真摯,語言自然簡潔,把江邊傍晚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何遜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蘭陵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梁武帝天監中,起家奉朝請,歷官諸王參軍、記室,兼尚書水部郎,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善詩文,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並重於世,時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炼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記室集》一卷。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