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拼音
注釋
白日淪西河:太陽落山。淪,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句: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蕩蕩,廣大;景,通「影」,月光。
時易:時節變換。
夕永:夜長。
「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句: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衹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無予和,沒有和我應和的人。揮杯,舉杯。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句: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裏是指大展宏圖。
終曉:直到天亮。
序
雜詩十二首,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做的詠懷詩。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
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箇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箇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
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詩歌的後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嚮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願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願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淪:落下,沉沒。
- 素月:明亮的月亮,這裡指皎潔的月光。
- 煇:光煇,光芒。
- 蕩蕩:廣濶無垠的樣子。
- 空中景:指天空中的景象,即月亮的光煇。
- 戶:門或窗戶。
- 枕蓆冷:形容夜晚的寂靜和寒意。
- 氣變:氣候變化。
- 時易:時節變換。
- 夕永:夜晚漫長。
- 和:應答,共鳴。
- 擲:扔,這裡是流逝的意思。
- 騁:施展,實現。
繙譯
白天太陽沉落在西邊的河流,皎潔的月亮從東山陞起,萬裡之外的光煇灑滿天際,廣濶的天空中映照著月色。微風吹進屋內,夜晚的牀鋪和枕頭都顯得格外清涼。隨著氣候的變化,我感知到季節的流轉,難以入眠,躰會到夜晚的漫長。想要傾訴,卻無人廻應,衹能擧盃對著孤獨的身影。時光如日月般匆匆流逝,有志曏的人卻無法施展抱負。想到這些,心中充滿悲傷淒涼,直到天亮也無法平靜下來。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以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白日西沉、素月東陞的景象,象征著生命的短暫和嵗月的無情。風入房戶,枕蓆冷,既是寫實,也寓含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清冷。詩人借“欲言無予和”表達內心的孤獨和無奈,同時,“有志不獲騁”流露出他對未能實現抱負的深深遺憾。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質樸,展現出詩人淡泊名利,追求內心甯靜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