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出自 李白 的《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拼音

譯文

燕地小草像碧絲般青綠,秦地的桑樹已葉翠枝綠。當你懷念家園盼歸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腸百結。春風啊你與我素不相識,爲何吹進羅帳激我愁思?

注釋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帶,此泛指北部邊地,征夫所在之處。 秦桑:秦地的桑樹。秦,指陝西省一帶,此指思婦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遲生於較暖的秦地。 君:指徵夫。懷歸:想家。 妾:古代婦女自稱。此處爲思婦自指。 羅幃:絲織的簾帳。

此詩寫一位出征軍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裏對丈夫夢繞魂牽的思念,以及對戰爭早日勝利的盼望,表現思婦的思邊之苦及其對愛情的堅貞。全詩言辭樸實無華,情景交融,神骨氣味高雅渾然,富有民歌特色。

賞析

李太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旣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喩男女之愛。此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此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爲傷懷。她申斥春風,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爲別致。「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纔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幷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説,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著痕迹。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眞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託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眞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繫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説,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纔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繫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贇對此詩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繫。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爲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説:「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尙情操。從藝術上説,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眞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箇常見的藝術特徵。從李太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複雜的感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燕草:指北方的草,這裏指春天的青草。
  • 秦桑:代指故鄉的桑樹,秦地(今陝西)多產桑。
  • :迴歸,這裏指丈夫回鄉。
  • 斷腸:形容極度悲傷,心如刀絞。
  • 羅幃:精緻的絲織帷帳,指閨房。

翻譯

春天裏,燕地的青草如絲般翠綠,秦地的桑樹低垂着綠葉。每當你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的時候,也正是我在閨房中因思念你而感到萬分痛苦的時候。春風啊,你不認識我這滿懷愁緒的人,爲何偏偏闖入我這寂寥的閨房呢?

賞析

這首詩以春景起興,通過對燕草和秦桑的描繪,寄託了詩人對遠方丈夫的深深思念。"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通過時間和空間的對比,表達了思婦在春天的感傷情緒,春風吹動羅幃,似乎也在傳遞着她的心事。全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借春風之問,寓含了對無盡相思的無奈與苦澀。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