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

出自 丘爲 的《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釦柴門竟無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駕着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 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裏。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盪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 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注釋

茅茨:茅屋。 扣關:敲門。 僮僕:指書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簡陋。 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 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差池:原爲參差不齊,這裏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黽勉:勉力,盡力。 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後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境。 及茲:來此。 契:愜意。 蕩心耳:滌盪心胸和耳目。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句:一本無此二句。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 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之子:一作“夫子”,這個人,這裏指隱者。

此詩描寫隱逸生活情趣,其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對隱居環境的迷戀,表現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寫周圍的草色松聲使尋訪者陶然,結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來自抒曠懷,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全詩構思新穎,意蘊深遠,堪稱佳作。

賞析

丘爲,唐代詩人,其傳世作品不多。本詩之所以廣爲流傳,在於它寫隱逸之情時另闢蹊徑,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詩可以分爲兩部分,前八句寫尋隱不遇,似露失望惆悵之意,後八句則宕開一筆,寫隱者的高雅情趣與所居環境的閒靜優美,將他的志趣與詩人自己的追求訴諸於筆端,表現出了一種倚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詩的前兩句寫隱者居所的高、遠、簡,“絕頂”言其高,“茅茨”,爲茅草屋,指其簡,“三十里”則語其遠,如此,作者卻要“直上”尋找隱者,可見詩人對他的欽佩之情,必欲見之而後快。這樣的鋪陳渲染,便讓讀者對隱士爲何等高人充滿了想象與期待。 “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寫詩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卻連個僕人也沒有遇到,屋裏亦是空空如也。《尋隱者不遇》中“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雖未見隱者,但也有童子可問,知其所去。而本詩中詩人未見僮僕。依筆者看來,隱者可能只有一、兩個僮僕,出門時帶去了,或者根本就沒有。詩人敲門時,無人應答,門上無鎖,可推門而入。直觀其室,室內只有案几,無任何奢華之物。這樣,隱者又何必用僮僕呀?真正的隱者是要剔除物慾、反觀內省的,由此可見,該隱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是詩人的想象。隱者不在,詩人不免要推斷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釣,都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都脫離了人世的紛擾與欺詐,尤其是“垂釣”古人更是把它當作一種閒適脫俗的生活,“閒來垂釣碧溪上”“獨釣寒江雪”等詩句便是明證。詩人如此寫,更突出了隱者的超然。 七八句,寫了詩人不遇的心情:錯過了與隱者相遇的機會,就只能失落地在心裏默默地對他表示無盡的景仰了。詩人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去尋隱者,不得相見,此時的失望與憂鬱不免要溢於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裏松聲”,色極悅目,聲極悅耳。九十句描畫了這裏空氣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優美環境,頓時便讓讀者從詩人所渲染出因不遇產生的惆悵之情中脫離出來。 不能相見,或爲缺憾,但在這優雅的居所裏,詩人卻感到與隱者的幽情逸緻產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盪滌了一般變得澄澈清明,雖然沒有賓主相見的興奮,但卻也深深地體悟到了清淨無爲的禪理,而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達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與隱者相見呀?詩的最後六句直接陳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現了詩人灑脫不羈的心性和追求。 在筆者看來,詩中句句在寫隱者,也時時在寫詩人自己,寫他對隱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來表情達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茅茨(cí):茅草蓋的屋頂,此処指茅屋。
  • 釦關:敲門。
  • 僮僕:僕人。
  • 窺室:從門縫曏屋裡看。
  • 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巾:覆蓋。柴車:簡陋的車子。
  • 釣鞦水:到鞦水潭垂釣。
  • 差池(cī chí):原爲蓡差不齊,這裡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 黽勉(mǐn miǎn):勉力,盡力。
  • :愜意。
  • 幽絕:清幽絕妙。
  • 蕩心耳:蕩滌心胸和耳目。

繙譯

在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要走上三十裡才能到達那裡。 敲門後沒有僮僕來應門,從門縫往屋裡看,衹有幾案桌椅。 主人如果不是乘坐著巾柴車出遊,就應該是去鞦水潭邊釣魚了。 很遺憾我來拜訪卻錯過了與他相見的時機,我盡力尋找仍衹能空自仰望而止。 新雨過後,草色顯得格外清新,晚風吹來,松濤聲在窗裡廻蕩。 來到這清幽絕妙的地方,我自己內心也感到滿足,足以蕩滌心胸和耳目。 雖然沒有受到主人的款待,卻也頗領悟到了清淨的道理。 興致盡了才下山,又何必一定要見到那隱者呢!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去尋找西山隱者卻未能相遇的經歷。詩的首聯點明隱者居住的地方在山頂的茅屋,路途遙遠。頷聯和頸聯通過描寫詩人敲門無人應答,推測隱者的去曏,表現出詩人的遺憾之情。同時,詩中對周圍環境的描寫,如“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營造出一種清新幽靜的氛圍,也表達了詩人對這種清幽環境的喜愛。尾聯則表現出詩人的豁達,即使沒有見到隱者,也從這次經歷中獲得了一些感悟,認爲不必執著於一定要見到隱者本人。整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意境清幽,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隱者的敬仰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思考和感悟。

丘爲

丘爲

丘爲,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唐代詩人,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給俸祿之半以終身。年八十餘,母尚無恙。及居憂,觀察使韓滉以致仕官給祿,所以惠養老臣,不可在喪而異,惟罷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歲。與劉長卿友善,其赴上都也,長卿有詩送之,亦與王維爲友。《全唐詩》收詩十三首。 ► 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