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出自 唐庚 的《 醉眠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拼音

譯文

山上一片寂靜,好像太古時候一般;日子清閒得令人覺得漫長,過一天就好像度過了一年。 暮春依然還有些花朵開放,使我還可以在醉酒時賞花;鳥兒婉轉的啼鳴,並不妨礙我安眠。 嚐盡了人世滋味後,我掩上了門扉,這時節躺在竹蓆上非常適宜方便。 經常在夢中想出優美的詩句,可當拿起筆時,卻又忘了該用什麼語言。

注釋

太古:遠古,上古。《荀子·正論》:“太古薄葬,故不抇也。”唐韓愈《原道》:“曷不爲太古之無事。” 小年:將近一年。用以形容時間之長。清·查慎行《虞山錢劬谷屬題採藥圖》詩:“小年長日正遲遲,算是樵柯欲爛時。” 餘(yú)花:殘花。南朝齊·謝脁《遊東田詩》:“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餘,剩下的。 不妨:表示可以、無妨礙之意。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唐·韓愈《示爽》詩:“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連。” 時光:時間;光陰。唐·張祜《破陣樂》詩:“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 簟(diàn):竹蓆。 便:適宜。 得句:謂詩人覓得佳句。唐·周賀《上陝府姚中丞》詩:“成家盡是經綸後,得句應多諫諍餘。” 拈(niān):用手指拿東西。 忘筌(quán):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通“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晉·何劭《贈張華》詩:“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此詩當作於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 年),時作者謫居惠州(今屬廣東)。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個日子裏,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獨自酌酒而醉眠,醒後有感而作此詩。 此詩描繪了山上沒有半點聲音和人煙好像太古時候一般一片寂靜,日子清閒得令人覺得漫長以及人清閒得有些偏懶的情景。全詩造意古樸,對仗工穩,通篇用白描手法寫景敘事,事顯而情隱,富有禪意。

賞析

古人作詩,常追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聖俞語)的理想化境。唐庚的這首小詩,外表平淡無奇,內中自具深意。 這首詩以“醉眠"爲題,其實寫的是一個獨酌——醉眠——夢醒的完整過程。一個春末夏初的日子,詩人在山林環抱的居所中獨酌,空山幽靜,不聞人聲,宛如置身於冥寞的太古時代;時間也彷彿靜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動。這裏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這兒既無塵世的喧囂和紛擾,也無名利的追逐和與日俱生的憂患,一切都顯得悠然怡然。這不盡是寫環境氛圍。詩人實際上寫出了一個將醉未醉之人對時空所特有的感覺。這位飲者雖尚未露面,但從他在幕後哼哼唧唧的唱詞,不難想見其酣然四顧的身影。在人們渾然不覺之際,詩人已從“醉”字入手解題了。 緊接着,一位陶然自得的飲者形象,便活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儘管春意闌珊,只剩下數枝殘花,而飲者意興猶濃,頻頻把盞。酒酣耳熱之際,忽聽得鳥聲啼囀,他便又笑對鳥兒調侃,彷彿說:“我醉欲眠君且留,諒你這點絮聒,不妨我睡。”俯仰之間,醉態可掬。“好鳥不妨眠”一句,似從孟浩然的《春曉》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化出,詩人反其意而用之,在輕鬆風趣的口吻中,維妙維肖地寫出了醉者曠放灑脫的神態。這裏,“餘花猶可醉”點出“醉”字承上;“好鳥不妨眠"又點出“眠”字啓下,在似不經意之間,卻細針密線,自有佈置。 五六兩句寫飲者從戶外進入室內。“門掩”、“簟便”都由“眠”字生發開去。竹蓆宜人,指明對令,和前面所說的“日長”、“餘花”正相一致。欲睡掩門,這一本來是極平常的動作,卻如平地生波瀾,頃刻間激起詩人感情的漣漪。“世味”二字,透露出詩人隱祕的心聲。門之開合,與“世味”有關係。原來在封建社會裏,“門”常常成爲人物命運遭際的表徵,它和屋主人的貴賤窮達、榮辱進退是休慼相關的。如“朱門”象徵權勢炙人的達官顯貴,“寒門"則表示社會地位的卑微低賤,所謂“門第”者,正是把“門”和品第等級聯繫在一起。故得勢顯達時“開門延客”、“門庭若市”,落拓不遇時則“杜門謝客”、“門可羅雀”。炎涼世態,繫於區區一“門”。唐庚當時正謫居嶺南,他對這樣的“世情”是嘗夠了滋味的,他有《鳴鵲行》詩云:“至今畏客如於菟。豈唯避謗謝還往,此日誰肯窺吾廬?杜門卻掃也不惡,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嗚鵲汝過矣,曷不往噪權門朱?”又在《寄傲齋記》一文中設想,如有朝一日能從貶所脫歸,回鄉後將給故園之門命名爲“常關之扉”。這些均可爲本句註腳。詩人不說“門掩知世味”,卻將“世昧”置於“門掩”之前,不止是爲了協調聲律,也是強調了詩人內心的感慨,又可解作詩人欲乘掩門之際,將那使人心寒的“世味”推將出去,拒之門外,永不讓它再來騷擾和破壞恬淡的心境,所謂“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將度外置紛紜”(《謝人送酒》),且置之度外可也。詩人在悠閒曠達的醉飲之後,忽生“世味”之想,說明他仍懷憤慨不平之氣,實不能忘懷於人世,可見此詩所謂“醉眠”,並非抒寫流連花酒的閒適情調,不過是藉此揮斥幽憤,聊以自慰罷了。 最後兩句寫由眠至醒。詩人既樂於與花鳥爲友,不妨夢中攜侶同遊,吟詩留賞。然而這神遊時的快意,一回到現實中便煙消雲散,所得的佳句竟寫不出來,“忘筌”是用《莊子》“得魚忘筌”的語意。詩人用“夢中頻得”、“拈筆又忘”這樣輕捷的句子,寫出了乍得忽失的惆悵之情,語調中不乏自嘲的意味。對美的追尋只存在於夢境之中,而夢終非現實,一旦夢醒之後,又是非常惆悵的。於此,在詩人幽默的調笑聲中,表現出淡淡的苫澀的滋味。 這首詩通篇用白描手法寫景敘事,事顯而情隱。“世味”二字爲全篇之眼,貫前領後。在其映照之下,則“眠”前的獨酌雖貌似自得,實際上卻是詩人在人世間深感寂寞的寫照:這裏既無三兩知已開懷暢飲的場面,也無田家父老提壺過飲的交往。而“眠”後在夢中興高采烈的尋覓追求,又分明是詩人不甘寂寞苦作掙扎的努力。但現實無情,人生有涯,雖然力求擺脫寂寞,而又終於不得不歸於寂寞。如此深衷,如許波瀾,均借一次“醉眠”的情事出之,平淡中蘊含至味。王夫之論詩力主一“忍”字,意謂詩歌的含蓄蘊藉,非有大力者不足爲言。此詩庶幾當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古:遠古。
  • 馀花:殘花。(“馀”同“餘”,讀“yú”)
  •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 (diàn):竹蓆。
  • 忘筌: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繙譯

山間甯靜得好似遠古時期一般,日子悠長倣若度過一年般緩慢。 尚有殘花可令人陶醉,啼鳴的鳥兒也不妨礙我入眠。 世間的人情滋味我常掩門隔絕,夏日時光躺在竹蓆上甚是安適。 夢中頻頻獲得好詩句,拿起筆想要寫下來卻又忘了(剛才的好詩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種甯靜、閑適的生活情境。首聯通過“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的描寫,營造出一種靜謐、悠長的氛圍,讓人感受到時間的緩慢流淌和山間的甯靜。頷聯“馀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進一步表現出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訢賞和陶醉,以及在這美景中的閑適心境。頸聯“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則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紛擾的廻避,以及對夏日時光中竹蓆帶來的舒適的享受。尾聯“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富有情趣地寫出詩人在夢中獲得霛感,卻在醒來時又忘卻的情景,增添了一份悠然和隨性。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清幽,表達了詩人對甯靜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一種超脫世俗的心境。

唐庚

宋眉州丹棱人,字子西。哲宗紹聖間進士。徽宗時,爲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擢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坐貶惠州安置。遇赦還,復官承議郎,歸蜀道卒。爲文精密,諳達世務,文采風流,人稱小東坡。有《三國雜事》、《唐子西文錄》、《唐子西集》。 ► 3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