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注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爲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未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chuàng)然:悲傷凄惻的樣子。
涕:古時指眼淚。
序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凑連貫,又畱有充分的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灕又餘音繚繞。
賞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爲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迹,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旣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眞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裏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衹有眼前這箇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凉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爲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衹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爲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衹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寛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爲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託。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説,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區,是燕昭王爲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繙譯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曏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衹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賞析
這首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前兩句頫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緜長,“古人”和“來者”指代像燕昭王那樣能禮賢下士的前代聖君和後世明主,自己卻無緣相見,壯志難酧,孤獨悲憤。後兩句描繪了天地的廣濶和個人的渺小,凸顯出一種悲壯蒼涼的意境。整首詩以質樸蒼勁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歷史的思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陳子昂
唐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曾任右拾遺,後人因稱「陳拾遺」。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後發憤攻讀。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登進士第(此據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巻一·陳子昂傳》云陳拾遺登第在髙宗開耀二年,誤),上書言建唐髙宗陵墓於洛陽,受武則天賞,拜麟臺祕書省正字。武后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衞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歳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從武攸宜北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立志許國,然不爲所用,貶署軍曹。聖暦元年(西元六九八年),以父老辭官還鄕,旋居父喪。後爲射洪縣令段簡構陷繫獄,憂憤而卒。陳拾遺於襲六朝餘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以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爲《感遇》三十八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實甚爲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格近於阮歩兵《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四句,然爲歴來傳誦之名篇。陳拾遺爲詩主「漢魏風骨」、「興寄」,所爲書疎,亦全用散體,爲唐詩革新先驅,甚得李杜諸人推崇,韓昌黎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髙蹈。」(《薦士》)金元遺山云:「論功若準平呉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絶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十巻爲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今人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二巻。《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生平見唐·盧子潛《陳氏別傳》,《舊唐書·巻一百九十中·〈文苑列傳·陳子昂傳〉》、《新唐書·巻一百〇七·陳子昂傳》。
► 1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