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飛上山。

出自 王令 的《 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乾。 昆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拼音

譯文

清風沒有力量驅趕暑天的炎熱,那西墜的太陽彷彿生了翅膀,飛旋在山頭,不肯下降。 人們個個擔心這樣乾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難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銀河被曬乾? 高高的崑崙山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有永不消失的清涼。我不能夠攜帶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獨自一個,到那兒去逍遙徜徉?

注釋

屠:屠殺。這裏意爲止住、驅除。 着翅:裝上翅膀。這裏形容太陽騰空,久久不肯下山。 昆崙:昆崙山,中國西部高山,傳說爲擎天柱,是神仙東王公、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蓬萊:傳說中海中三仙島之一。 遺:留存。

《暑旱苦熱》是北宋詩人王令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暑旱酷熱,抒發詩人苦於暑熱,憎恨“熱”、“天”之情;後四句意爲儘管崑崙有積雪,蓬萊常遺寒,詩人也不忍心捨棄天下,獨自一人前往,重在抒發詩人願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

賞析

王令是北宋較有才華的詩人,深受王安石讚賞。這首《暑旱苦熱》是他的代表作。詩馳騁想像,得唐李賀詩神髓。 詩圍繞暑熱寫。暑天的清風是最受人喜愛歡迎的,但詩說清風本來能送涼,現在卻無力驅除熱浪,表示對清風的失望,加深暑熱給人的難受。詩用了一個“屠”字,令人歎爲觀止。詩人在用這字時,不言而喻是把風當作了刀。古人把風比作刀,都是說寒風;賀知章“二月春風似剪刀”,歌頌的是風的巧,與說風的凜冽屬不同的範疇。王令在這裏把風比作刀,是寄希望於風,表示對熱的強烈憎惡。次句與首句一樣,也是故作拗折。日落後天就會涼快一些,可太陽偏偏彷彿膠住了,動也不動,猶如生了翅膀,飛上了山。“着翅”二字,固然是由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而後世往往以“金鳥”稱太陽聯想而來,但王令首次運用,充滿生新感。落日飛上天當然是假象,卻很深刻地表現了盼望太陽趕快墜落、涼爽快些到來的心理,大似後來《西廂記》中張生盼日落,說太陽黏在天上,“捱一刻似一夏”的迫切難忍的心情。 頷聯轉入議論,還是表現“苦熱”,又照應“暑旱”。三伏乾旱,其熱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溝便都乾涸,但乾旱似乎沒有盡頭,使人們不禁擔心連江海也將枯竭。暑天正是莊稼生長最需要水的時候,如此乾旱,收成即將無望,生計將出現危機,於是詩人由擔心變成對上天的責問:“天難道不怕銀河也會因此而乾枯嗎?”這聯雖是議論,但由地上的江海而想到天上的銀河,思路廣闊奇特。 頸聯宕開一層,由熱想到避熱。現實中既然沒有可以躲避的清涼世界,詩人的思緒便飛向了虛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崙山頂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萊島,四季陰涼。對熱想冷,由暑思冰雪,是詩人常用的構思,如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履層冰。”王令由冰雪而進一步擴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更爲奇特。人間苦熱,屬意仙境,詩意到此似乎已盡,王令卻又把思路猛地拉回,說即使有神山仙島、清涼世界,但不能與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決不會獨個前往。這尾聯直接展示詩人廣大的胸懷,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於天下”(王安石語)的品質的表現。同時,“手提天下”,又展現了詩人勃勃壯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王令這首詩力求生硬,想象奇特而不怪譎,在宋人詩中比較少見,詩既有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濟世拯民的思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屠殺,消除。
  • 著(zhuó)翅:裝上翅膀。

翻譯

清風吹拂也難以消除酷熱,夕陽好像長了翅膀飛上山頭。人們本來就害怕江海會枯竭,老天難道就不憐惜銀河也會乾枯?崑崙山那麼高還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常常遺留着清寒。不能提着整個世界前往那裏,又怎忍心獨自離開去那其間遊歷。

賞析

這首詩充分展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胸懷和對清涼世界的嚮往。前兩句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暑熱的難耐,「屠」字形象地突出了暑熱之頑固。接下來表達出對資源枯竭的擔憂,以及對上天的質問。後兩句提到遠方的清涼之地,卻因心繫天下而不能前往,進一步烘托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全詩立意高遠,充滿激情和感慨,反映了詩人廣闊的胸懷和對社會的深刻關懷。

王令

宋大名元城人,長於廣陵。初字鍾美,改字逢原。少孤貧,未嘗從師,辭章已雄偉老成。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爲之延譽,並以夫人之妹妻之。詩學韓愈、孟郊,內容多涉及社會現實。有《廣陵集》。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