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挽了一個鬆鬆的雲髻,化上了淡淡的妝容。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着她輕盈的身體。她的舞姿就像飛絮和遊絲一樣,飄忽不定。
此番一見不如不見,多情不如無情。笙歌散後,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掛,四處無聲。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
寶髻:婦女頭上帶有珍貴飾品的髮髻。
鉛華:鉛粉、脂粉。
「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飾,皆爲婦女的頭飾。輕盈,形容女子的儀態美。
爭如:怎如、倒不如。
序
此詞是一首豔情詞,寫抒情主人公對在宴會上所遇舞女的愛情。上闋寫其人其境,營造出惝恍飄忽,撲朔迷離的意境;下闋寫自己的感受,性靈流露,雅而不俗,餘味深長。全詞造句自然,意不晦澀,語不雕琢,隨手寫來,妥貼停勻,足見作者的學識之厚與感情之富。
賞析
司馬光不以詞作著名。然而,北宋詞風甚盛之時,一些名臣如韓縝、韓琦、范仲淹都能事業之餘寫出很好的詞,司馬光也不例外。他的詞作不多,遺留下來的只有三首,多系風情之作。其詞不加虛飾,直抒胸臆,繼承了「國風好色」、「《小雅》怨悱」的優良傳統。此詞中的「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即是寫情的佳句。這説明,司馬光並非假道學,而能表達真率的感情。
上闋寫宴會所遇舞妓的美姿,下闋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並不濃妝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換成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着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爲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後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後的追思與悵惘。
這首小令隻幅之內把驚豔、鍾情到追念的全過程都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餘地,寫法別緻。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麼美,只是從髮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後又體態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遊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表現出來。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他即席動情之後,從醉中醒了過來,又月斜人靜的時候,種種複雜的感受都盡括「深院月斜人靜」這一景語中,達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寶髻(jì):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繙譯
美麗的發式松松地挽就,淡淡的鉛華妝飾已成。如青菸翠霧般籠罩著輕盈的身姿,那飛絮遊絲般飄忽不定。 相見還不如不見,多情哪裡比得上無情。笙歌停歇後酒才剛剛醒,深深的庭院中月光傾斜,人已安靜。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一個女子的美態,通過對其發髻、妝容以及身姿的描寫,展現出一種淡雅而輕盈的美麗。下片則著重表達情感,“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深刻地抒發了一種矛盾的情感糾結,相見後的痛苦也許還不如不見,強調出情感的複襍。最後通過“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的場景,營造出一種寂寥而清幽的氛圍,使整首詞在情感表達和意境營造上都十分出色,給人以無盡的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