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樓角上剛剛散去最後一縷晚霞,淡黃色的柳枝上靜靜地棲着幾隻烏鴉,美人正乘着月色摘取嫺雅的梅花。
她微笑着,捻着一枝新花,回到深邃的洞房裏,又放下簾幕護着窗紗。陣陣料峭的春風吹來,像昨夜一樣寒侵肌膚。
注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楊柳暗棲鴉:楊柳幽暗處,棲息着歸林的烏鴉。化用古樂府《楊叛兒》:“楊柳可藏鴉”意謂春色已濃。
和月:趁着月色。
捻:摘取。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洞戶:室與室之間相通的門戶。
寒似:寒於。夜來:昨夜。些(sǎ):語助詞。楚辭中往往有將“些”置於語尾之例,如《招魂》日:“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何爲乎四方些。”夜來:昨天。
序
此詞爲描述美人折梅,護花寄情之作。上片一句一景,展現出景物與玉人交融的動態性畫面。下片寫美人夜歸後垂簾護花。有人說這首詞全篇寫景,無句不美。但景與情,從來是一對孿生姐妹。說是寫景,不作情語,準確地說它是寄情於言外,也是一種“無言”的美。何況並非“不着一字”,只是字在隱處,需要去揣想。
賞析
這首小令是一幅初春夕照圖,並以輕淡的筆觸描繪了一位美人傍晚到入夜時的生活片斷。全詞以寫景爲主,把美人和月摘梅也作爲月夜美景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氣,美麗迷人,體現出瀟灑脫塵的風致。
開頭出現在畫面上的不是一座高樓的全貌,而是它的一角。這一角紅樓,正具有“動人春色不須多”的藝術魅力。在它上面,一縷晚霞正在消逝。用“初”就是說那一縷霞光,眼看着正在消失,從時間說有個變化的進程,但它是那樣快。不過人卻是看得見,感覺得出來的。總之,這一句不是一幅靜止的畫,它給人以動感。“淡黃楊柳暗棲鴉”。楊柳淡黃,知是初春。“綠柳才黃半未勻”(楊巨源),“看盡鵝黃嫩綠”(姜夔),指的都是初春。在淡黃楊柳之中,有烏鴉棲息其中。這裏用了一“暗”字,就更給人以景物清幽之感。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來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該是“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吧。正是“以境襯人”,則月美。花美,人更美了。上闋展現的是一幅清幽澹雅的圖畫,有超塵絕俗之感。
下闋緊承人在月下摘花,輕輕啓開她的心扉。“笑捻粉香歸洞戶”,她要回到房間裏去了,手裏捻着梅花,臉上笑盈盈的。作品像密封的罐頭,未透出一點味兒,沒有說明這個“笑”是因梅花的清新氣息令人高興而笑,還是想起了旁的什麼事情來。
她回到閨房以後,只做了一件事:“更垂簾幕護窗紗”。放下簾幕,使它擋住紗窗,因爲東風吹來,比入夜時又冷了一些,爲的是使屋子裏暖和點。這“寒”的程度的加深,她在室外時就已感覺到,所以才歸戶,垂簾。這緣故移到末句點明,是《浣溪沙》作法上的需要。此調下片首兩句大都用對偶句,末句單承作結,極不易寫好。張炎《詞源》說到詞的“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所舉擅於此道的詞人中就有賀鑄。賀詞小令的結尾確是不凡,其手法是多樣的。這裏“東風寒似夜來些”一句,既綰住上兩句的歸戶與垂簾的人物活動,又迴帶上片從霞消到月上這段時間歷程,可稱妙筆。
全詞意境清幽淡雅,朦朧優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