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裏,人物更風流。

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紅妝翠蓋木蘭舟。江山如畫裏,人物更風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負歡遊。一尊白酒寄離愁。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拼音

由詞題可知,這首詞記載的是作者與李輔之兩次暢遊大明湖。據遺山《濟南行記》記載,乙未年秋約七月,「以故人李君鋪之之故」而至濟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 、四月間,又與李輔之在濟南歡聚。金濟南府即宋齊州(今山東濟南),據《金史·地理志》記錄,濟源縣在金河東南路孟州,今屬河南。那麽,李輔之又是何許人?李輔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濟南漕司從書。 這是一首寫景寄情之作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旣表達了與友人團聚的歡樂,又寫出與之天各一方的離別的愁悵。詞的上闋盡寫初秋的大明湖。正値「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兒州渚之想」。「荷葉荷花」一綠一紅,以鮮明的色調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 紅妝 」、「翠蓋」則呼應開篇的「荷花」、「荷葉」。不禁讓人聯想起李清照的「綠肥紅瘦。」作者反復提及景致之美 ,可見對上次遊湖仍記憶猶新。在紅綠掩映之間。湖上泛舟之人,眞是十分愜意。盡寫美景是爲了烘託人物。詞中的風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與友人李輔之。統看上闋,可見作者沉浸在對昔日的美好回憶之中。如畫的江山,風流的人物,字裏行間洋溢著作者的欣喜歡暢。 詞的下闋,在表達效果上與上闋迥然不同。下闋與上闋所寫不同時、不同地。道出了與友人分別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寫兩人的分離。本詞的寫作時間大約在戊戌年,此時正値元遺山準備攜家由濟源回太原 ,與濟南相隔甚遠,故曰:「千里」,「三年」寫出與友人分離的确切時間。古代文人墨客常藉酒消愁,作者也無一例外。「一尊白酒寄離愁」,來表達對輔之的離愁別念。而僅以此舉還不够。作者又藉流水寄言,寄淚。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達到思想的共鳴,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蘇軾《江城子·別徐州》中「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 ,楚江東」。而全詞以情作結,感情流露自然,純眞。 全詞筆調清新 ,以寫景入手,導入感情的抒發,以景寫人 ,因景抒懷 。一揚一抑,情感變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筆直書,無一假借。而結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極點 。內容與形式統一 ,可謂「得其所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木蘭舟:用木蘭樹造的船,詩文中常用作船的美稱,並非實指。
  • 孤負:現在寫作「辜負」,意思是對不住(別人的好意、期望等) 。
  • 殷勤:情意深厚。這裏形容流水似乎飽含深情。
  • 東州:這裏指齊州,即今山東濟南。

翻譯

哪裏的荷葉荷花景色最美呢?就在那大明湖的初秋時節。穿着豔麗紅妝的女子,坐在那如翠綠傘蓋簇擁的木蘭舟上。那江山美如圖畫,舟中的人物更是瀟灑風流。 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和我望着同一輪明月,三年時光都辜負了往昔一同遊樂的美好時光。我舉起一杯白酒,借它來寄託我離別的愁緒。那橋下的流水啊,請你帶着我的思念情意深厚地流淌,要用幾天才能流到東州去慰藉我的友人呢?

賞析

這首詞上闋描繪大明湖初秋美景,荷葉荷花、木蘭舟以及舟上的人物,構成了一幅美妙如畫的場景,「江山如畫裏,人物更風流」塑造出一種令人神往的意境,表達出對那裏景緻和人文的讚美。下闋則筆鋒一轉,抒發與友人分別的愁思。借明月牽繫千里雙方,點明瞭距離和長久未相聚的遺憾。「一尊白酒寄離愁」直白地吐露愁情,而結尾將流水擬人化,賦予它「殷勤」之情,想象它能帶着自己的相思到達友人所在的東州,構思巧妙且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整首詞情景交融,既有對美景的描繪,又有對友情深沉的懷念與憂愁,情感細膩而真摯。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