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灘聲蕩高壁,秋氣靜雲林。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拼音
序
《水調歌頭 · 與李長源游龍門》這首詞記錄了元好問遊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從美景出發,由景道情,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寫其遊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詞的風采。
詞人筆鋒是雄偉壯大見稱。上片起首“灘聲蕩高壁,秋氣靜雲林。”氣勢不凡,水聲激盪,浪花飛濺,顯出景色之壯觀。“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有龍門山和香山東西隔河對峙,故得此名。龍門之前,水勢湍急,險灘密佈,水聲鬱怒,震盪山壁。前人多有詞句形容此段之險。如白居易寫詩道“六月灘聲如猛雨”(《絕句》)“自從造得灘聲後,玉管朱弦可要聽?”(《灘聲》)寫出洛陽龍門特有的水勢奇景。而這裏作者不僅寫水勢之急,又以“秋氣靜高林”之一“靜”襯托出龍門水聲的氣勢不同凡響。一動一靜,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秋光水勢圖,使人不禁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用一個“回頭”又將遠在北面的洛陽塵土飛揚的景象與此地天明水秀,雲林優美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說新語》言晉人王衍爲族人所辱,以餚盒擲其面,不以爲意,盥洗畢,牽王丞相(王導)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風神英俊,不與他人計較。“春風馬耳”,李白有“世人聞此皆撣頭,有如東風射馬耳。”言對外界議論漠然視之無所動心,如過耳旁風。“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這句與上句其實都是勸勉友人李長源的話,讓其不要受外界干擾,不要計較世俗議論的得失。以以前風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由景道情,極其自然。
下片言龍門勝景,天地難尋,應該在山水之間找到自己的樂趣。“門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借用“山陰道山,應接不避”的典故來形容龍門之美。
“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留眼”,杜甫有詩曰“船經一柱觀,留眼共登臨”之句,用此詞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風光,是夢想的佳處。“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暢飲開懷,以花鳥作伴,傾聽天顥之音,欣賞這脫塵出凡的美景,不願再聞聽什麼絲竹之樂。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詞語句清新自然,詩意又古樸雅緻。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實美景的讚歎,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爲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正如後世清人鄒祗謨所言“詩語入語,詞語入曲,善用之即是出處,襲而愈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闕(què):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
- 二毛:頭發黑白相間,指年老。
繙譯
江水沖擊高崖的聲響在廻蕩,鞦日的氣息讓山林雲靄寂靜。廻頭看那洛陽的城牆宮殿,塵土是多麽深厚啊。前些天還是如在牛背上領悟神仙光芒,今日卻如春風吹過馬耳般不在意,由此看出古人的心境。在青山底下一笑,還未受到年老的侵擾。 試問龍門像什麽,就好像山隂一樣。那是我平生夢想的美好地方,畱著眼睛更好地去登臨遊覽。我有一盃芳香的美酒,呼喚來山花和山鳥,陪伴我醉酒時吟唱。何必需要絲竹樂器呢,山水就有清脆悅耳的聲響。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龍門的壯麗景色以及詞人遊覽時的心情感悟。詞的上闋通過灘聲、鞦氣以及對洛陽城闕的廻顧,表達了一種遠離塵世的超然心境。下闋將龍門與山隂作比,突出其美好,竝通過美酒、山花、山鳥等元素,營造出一種閑適自在的氛圍,展現了詞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的曏往。最後兩句強調自然山水本身就有美妙的聲音,無需借助絲竹樂器,更躰現出大自然的魅力。整躰意境優美,情感真摯,既有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又有對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