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這位漂泊流離的征南老將,當年曾經指揮過十萬雄師。
後來他罷職回鄕沒有產業,到老年他還留戀賢明之時。
少壯時獨立功勳三邊平靜,爲國輕生衹有隨身佩劍知。
在茫茫的漢江上飄來蕩去,日到黃昏你還想要去哪裏?
注釋
李中丞:生平不詳。中丞,官職名,御史中丞的簡稱,唐時爲宰相以下的要職。
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將:指李中丞。
師:軍隊。
舊業:在家鄉的產業。
明時:對當時朝代的美稱。
三邊:指漢代幽、幷、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此處泛指邊疆。
輕生:不畏死亡。
江漢:指漢陽,漢水注入長江之處。
日暮:天晚,語意雙關,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處去。
序
此詩以深摯的感情頌揚了李將軍的英雄氣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績,對老將晚年罷歸流落的遭遇表示了無限的同情。詩的前六句,都是刻劃老將形象的,用語豪壯,老將捨身爲國、英勇奮戰的神威形象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力。結尾一聯,寓情於景,以景襯情,含蓄地表現老將日暮途窮的不幸遭遇。全詩情調悲愴,感人至深。
賞析
此詩抒發作者對主人公被斥退罷歸的惋惜不滿與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嘆發出,「征南將」點明歸者以前身份,就是這位南征北戰的將軍,如今卻被朝廷罷斥遣歸,投老江頭,蕭條南歸,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發領起,總冒全首,含裹通體,撞心觸眼,是爲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與別者連綴紐結,開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從眼前事寫起,次句敍其人先前軍職顯要,重兵在握。「驅」意爲統率,下得有力。「十萬師」而能驅遣自如,表現其叱吒風雲的才幹,足見其人的不凡。不過這些都成爲過去,一箇「曾」字,深深地蕩入雄壯的歲月,飽含唏噓惋嘆。首聯今昔對比,敍其身世處境,感慨難以名狀。
頷聯寫友人困頓坎坷,仍眷戀朝廷。「罷歸」「老去」指出將軍「流落」之因,「歸無舊業」説明題目的「襄州」,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馬,爲國征戰不解營生。在「古木蒼蒼離亂後,幾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時代,老去投歸,景況可想。兩句上二下三,前後轉折,意義上中間含箇「而」字在,頓挫而沉鬱,有杜詩風神。所謂「明時」,實則爲作者對時局的微詞。戎馬一生、屢樹戰功的將軍,卻被罷斥,足見朝廷之「不明」。兩句爲對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觸。次句語由直尋,羌無故實,但「老去」猶「戀」,則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頗老矣還希重用的史實,而同情這位被迫退職的軍人。
頸聯兩句又蕩回過去,承「曾驅」來,追憶將軍昔日獨鎮「三邊」(泛指邊防),敵寇生畏,關塞晏然,有功於國。次句爲「一劍知輕生」的倒句。「一劍知」,意謂奔勇沙場,忠心可鑑,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場,也衹有隨身夥伴——佩劍知道。有感於時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語,這是感慨繫之的話。兩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穩。謂語「靜」「知」殿在句後,以示其人的功業與赤心。獨靜三邊,爲國輕生,以示「罷歸」,尙非其時。
以上六句都可視爲揮手別後所思,尾聯「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結到眼前,以實景束住,念及其故居舊業無存,因此有「欲何之」的憂問。旣罷歸而無所可去,傷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這末尾回首一問,旣關合「罷歸」句,又與起手「流落」語意連成一片。日暮蒼蒼,漢水茫茫,老將白髮,歸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漢江也似乎吞沒了詩人關照的疑問,「欲何之」的關注之情,也使人思緒波蕩,觸動讀者深切的尋思和懸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李中丞:生平不詳。中丞:官職名,禦史中丞的簡稱。
- 漢陽:今屬湖北武漢。
- 別業:別墅。
繙譯
這位漂泊流離的征南老將,曾經指揮過十萬雄師。罷官廻鄕沒有産業,年老還畱戀著清明的時代。他曾獨自一人使三邊安定,捨生忘死衹有身上珮劍知道。在茫茫的江漢之上,黃昏時分他想要去哪裡。
賞析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落寞淒涼的老將形象。開篇寫老將曾經的煇煌戰勣,“曾敺十萬師”盡顯威風。然而如今卻罷官且無舊業,躰現出老將的落魄。“老去戀明時”則表現出他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唸和對儅下処境的無奈。“獨立三邊靜”再次強調他往日的功勛,而“輕生一劍知”又道盡孤高與寂寞。最後“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通過描繪茫茫江麪和日暮的景象,烘托出老將前途未蔔的迷茫之感。整首詩通過今昔對比,表達了對老將遭遇的同情以及對世態的感慨。

劉長卿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間,字文房。早歳居洛陽。曾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唐玄宗開元中卽已應進士舉,天寶後期始登第。釋褐長洲尉。唐肅宗至德三載(西元七五八年)攝海鹽令。同年以事下獄,貶南巴尉,復勘後得量移。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後入京。大暦初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爲轉運使判官,駐揚州。後擢鄂岳轉運留後。爲鄂岳觀察使呉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唐德宗建中初遷隨州刺史。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李希烈叛,據隨州,文房流寓江州。晩歳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年)前後。劉隨州年輩與杜少陵相若,早年工詩,然以詩名家,則在肅 代以後。與錢起并稱「錢 劉」,爲大暦詩風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於近體,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時人許之。詩中多身世之嘆,於國計民瘼,亦時有涉及。其詩詞旨朗雋,情韻相生。故方虛谷云:「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瀛奎律髓·巻四十二》方儀衞云:「文房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昭昧詹言·巻十八》唐人評長卿詩,尙多微辭。如髙仲武云:「(劉)詩體雖不新奇,甚能鏈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其後則評價日髙。《唐音癸簽·巻七》引《吟譜》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王阮亭則云:「七律宜讀王右丞、李東川。尤宜熟玩劉文房諸作。」(何世璂《然鐙記聞》)其集稱《劉隨州集》,一作十巻,一作十一巻。今人注本有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楊世明《劉長卿詩編年校注》。《全唐詩》存詩五巻,《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其事跡散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巻二十六·劉長卿》、《唐才子傳·巻二·劉長卿傳》等處,頗多缺誤。今人傅璇琮主編之《〈唐才子傳〉校箋》考辨較備。
► 4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