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

玄都觀裏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 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拼音

元好問以哀樂中年,遭遇國難,旣不肯隨風偃仰,又無力回天,一腔怨憤,往往寄託於詞。這種強烈灼人的情感,又往往通過放浪潦倒狂笑的形象表現出來。清醒而作醉語,悲凉而作快語。更增其悲慨。詞的起句,係借用劉禹錫《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的原句。玄都觀,在長安朱雀街西第一街。元好問十九歲時曾去長安應試,但這首詞情調蒼老,不可能出於少年元好問之手。在這裏,玄都觀不必落實於長安,元好問只是借用這一句,表達其舊地重遊感慨滄桑之意。「清涇濁渭」兩句,字面出杜詩《秋雨嘆》「去馬來牛不復辯,濁涇清渭何當分」。然杜詩亦有所本。「清涇濁渭」語本《詩經·谷風》:「涇以渭濁,是是其淚。」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去馬來牛」,杜詩用《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小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杜詩這兩句用典,衹取其江河水漲本義,以説明「闌風長雨秋紛紛」的結果。元好問加上「憑君莫問」一句,意旨頓別,化實爲虛,變成了「管不得許多黑白是非。」那樣的牢騷話,自是有感於世事不堪聞問而發。不必究其指何種事,含蓄些更有深味。整箇下闋,隱括了一段歷史故事。謝安是東晉名臣,不甘局促江左。淝水大捷後命將率軍北進,一度收復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鎮廣陵。太元十年,謝安扶病乘肩輿入西州問,不久去世。羊曇感念舊情,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左右告之,曇悲感不已,以馬鞭扣扉,誦曹植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因慟哭而去。這一歷史故實,宋金詞人多用。在元好問這首詞中,旣對懷抱王佐之才而賫志以歿的謝安寄予深切的同情,又間接表現了他對國土淪亡志不得伸的怨憤。 這首詞的主要特色,用清人劉熙載的話説,就是「疏快之中,自饒深婉」。字面意思若潦倒頽傷,而神州陸沉之痛,荆棘銅駝之悲,有見於言外者。」「花落水空流」一句,一箇「空」字,無限悲凉。使人想到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憑君莫問」,「一醉都休」等句,以退爲進,愈掃愈生,傳達了作者沉重的失落感,和無可言説的悲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玄都觀:北周、隋、唐道觀名。

翻譯

玄都觀裏有千棵桃樹,花兒飄落,水獨自空流。請您不要問,清水和濁水,離去的馬和到來的牛。謝安抱病,羊曇揮淚,一切都在一醉中罷休。古往今來有多少次,人們曾生活在華美屋宇中,最終卻如那山丘上的草木凋零飄落。

賞析

這首詞借玄都觀的景象抒發了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慨。上闋寫玄都觀中桃花凋謝、流水空流的景象,暗示繁華易逝。「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寓意着是非善惡難以分清,世事變化無常。下闋用謝安和羊曇的典故,進一步突出世事的無常和人生的短暫易逝。最後表達了在歷史長河中,再輝煌的事物也會走向衰落和消逝。整首詞意境深邃,情感深沉,讓人在感嘆之餘引發對人生和歷史的深思。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