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破輕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氣,午夢扶頭。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避還休。
拼音
譯文
溫融融的陽光穿過飄浮的紫雲落到平地,景色美天氣暖,敞開了輕輕的皮衣。令人睏倦的天氣,令人陶醉的花香,正午酣夢時扶着頭醉態迷離。
春日的慵懶恰似池塘裏靜靜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漣漪就像春愁乏起。碧水緩緩波盪,東風柔軟無力,水面像要皺起微波又將微波抹去。
注釋
眼兒媚:詞牌名,因賀方回詞「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後日眉頭」句而得名。又名《秋波媚》、《小闌干》、《東風寒》等。雙調,四十八字。上闋五句,三平韻;下闋五句,兩平韻。
萍鄉:今江西萍鄉市。小憩:短暫休息。
酣酣:指太陽如醉。豔盛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日腳:穿過雲隙下射的日光。紫煙:煙霞映日成紫色。
妍暖:晴朗暖和。輕裘:輕暖的皮衣。
扶頭:扶頭酒的省稱,指易醉之酒。白居易《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詩:「一榼扶持頭酒,泓澄瀉玉壺」。此處指醉態。
慵(yōng):睏倦,懶得動懶。
縠(hú)紋:縠,有皺紋的紗類絲織品:綺羅綾縠。
溶溶泄泄(yìyì):春水盪漾的樣子。舒緩貌,弛緩之意也。也有文,把「泄泄」寫爲「曳曳(yè)」。
東風無力:李商隱《無題》詩:「東風無力百花殘。」
序
據范成大記述:「乾道癸巳(西元一一七三年)閏正月二十六日,宿萍鄉縣,泊萍實驛。」是他出使金國載譽歸來以後。當時他調任廣西經略安撫時,應該說是「春風得意」。於是在途中寫下了即景即興之作。詞的開頭兩句寫溫融融的陽光穿過飄浮的紫雲落到平地,景色美天氣暖,敞開了輕輕的皮衣。這「乍暖」天氣的特點:身上暖洋洋的,人又在旅途,「困」也便自然而然了。有「困」也便易「醉」,這醉應是爲春爲花而醉,這便見春色之美、春氣之困了。過片以後,寫「柳塘」。春日的慵懶恰似池塘裏靜靜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漣漪就像春愁泛起。把春困昏昏沉沉與春塘的欲皺還休合寫,十分傳神。
賞析
「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破輕裘。」第一句是寫初春「乍晴」景色,抓住了主要特徵:雲彩、地氣都顯得特別活躍,雲腳低垂,地氣浮騰;日光也顯得強烈了,「日腳」給人奪目的光亮;天氣也暖和了,「酣酣」、「紫」的色調就給人以暖感。這時的溫度也不是一下子升得很高,並不是帶給人熱的感覺,這種暖意首先是包裹在「輕裘」裏的軀體感覺到了,它一陣陣地傳了過來。這一句是寫感覺。總之,這天氣給人的是暖乎乎的感覺。「困人天色,醉人花氣,午夢扶頭。」這天氣叫人感到舒服,因而容易使人陶醉,加上暖乎乎的花香沁人心脾,更使人精神恍惚了。暖香與「冷香」對人的刺激確乎不同。
上闋是寫乘輿道中的睏乏,下闋寫「小憩柳塘」。「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這片」春慵「緊接」困「字」醉「字來,意脈很細。這裏即景作比。這兩句是說:春慵就象春塘中那細小的波紋一樣,叫人感到那麼微妙,只覺得那絲絲的麻麻癢癢、陣陣的軟軟綿綿。這個」愁「字的味道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下面又進一步進行描寫:」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溶溶泄泄,水緩緩掠動。「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馮延已《謁金門》),墉水皺了;可認真去看,又「風靜縠紋平」(蘇軾《臨江仙》)了。這裏寫水波就是這種情形。這是比喻春慵的不可捉摸,又似曾可見恍恍惚惚,浮浮沉沉的狀態。這幾句都是用比喻寫春慵,把難以言狀的睏乏形容得如此具體、形象,作者的寫作技巧真令人歎服。同時還要體會,這春水形象的本身又給人以美感。它那麼溫柔熨貼,它那麼充溢、富於生命力,它那麼細膩、明淨,真叫人喜愛。春慵就是它,享受春慵真是人生的快樂。春慵,是一種生理現象,也是一種感覺,雖然在前人詩詞裏經常出現這字眼,但具體描寫很少,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借楊花寫了女子的慵態,但沒有這首詞寫得生動、細膩、充盈。
此詞用了許多貼切的詞語天氣給人的睏乏感覺,又用了一系列比擬寫感覺中的春慵,使人刻畫如沐其中;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聞到了醉人的花香,感受到了柳塘小憩的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