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出自 的《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拼音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 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裏的水爲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爲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爲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爲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鬆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鑑:一説爲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爲鏡子。指像鑑(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爲:因爲。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裏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麼會。那,怎麼。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衹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纔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艨艟:也作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裏指大船。 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輓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 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纔能達到新境界。

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爲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説話。 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鑑」的「鑑」,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鑑」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爲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説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裏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裏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説「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裏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爲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爲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爲「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也是藉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説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後來探得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於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己有用的方法,纔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到了大量的知識,並學有所用。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爲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1476篇诗文